编者按 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是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通过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要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组建联合教学团队等形式,形成了具有广外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总结经验,由教务处与宣传部联合策划,本网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协同育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学校各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
广外与广交会的正式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第70届交易会,至今已二十余载。201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函件,正式公布经济贸易学院何元贵教授带领建设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实习基地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大思政理念和问题导向下,有效利用教育部专业实践基地“广交会”平台,探索出以 “问德”“问学”“问行”“问策”为解决思路,实施“全员育人”“情景育人”“全过程育人”“实践育人”四大育人方法,实现“四个融合”,培养了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四真型”国际经贸人才。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安全(“广交会”安全培训、外经贸发展安全)的理解,显著提升了跨文化交际(服务外商)、理论素养(理解中国外经贸伟大发展成就)、实践运用(解决外经贸企业问题)、团队合作(实习小组)等能力。得到了中外客商的高度赞誉,在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四个自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真四问四法”培养体系
130届“广交会”经贸志愿者合影
在广交会期间,经贸学院大三的学生集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前期准备、正式实习、后期总结以及实习报告撰写等实践学习。这是经贸学院从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广交会实习对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教学进行全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体现。经贸学院采取“课程嵌入”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前进行设计,将广交会志愿服务的实习内容纳入学生必修实践课程,实现了课堂课本所学与现实场域实际相互融合的教学体验。
我校校长石佑启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等多家媒体关于我校学子参与广交会志愿服务及实习工作的采访中指出,广外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全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经贸学院国际组织创新班学子李漫轲作为第130届广交会志愿者代表接受了采访。她表示广交会不仅能给同学们提升技能的机会,还能为同学们开拓视野提供平台,同时为学院的教研工作和国家的外贸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石佑启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在第130届广交会学生实习期间,我校副校长焦方太,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梁洁,学生处、金融学院相关负责人,经济贸易学院广交会实习基地负责人何元贵等一行来到广交会展馆看望慰问我校参与第130届广交会实习的学生。焦方太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财务总监(副司级)、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叶继奖进行了会谈,会上指出,广交会与广外合作多年,希望一如既往保持并加强双方合作,继续探讨合作理念与细节。
焦方太与叶继奖会谈现场
此次第130届广交会举办前,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梁洁一行赴广交会调研走访,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人力资源部吴伟坚副总经理、司徒毅高级经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领导就外贸人才培养和广交会实习基地建设等深入交换了意见。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陈思还就130届广交会实习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希望广交会能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培训和指导。
经贸学院一行走访调研广交会
在二十余载与广交会合作育人的产教融合实践中,经贸学院借助广交会这个平台培养了大批在实践中成长的外语外贸人才,延伸了许多经贸类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做出了贡献。何元贵教授带领建立了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李铁立教授依托广交会贸易内容建设了“出口贸易欺诈风险防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被立项为广东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带领团队建设的教学成果“广交会实践平台下‘四真四问四法’国际经贸专业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被我校评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张建武教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评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唐静教授组建的“广交会实践教学平台下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依托广交会平台推动教研发展
今后,双方也期待能会继续深化合作共育优质人才,实现资源的更多融合,在校外实践指导和学生能力提升等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和研究,进一步强化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秀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