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唐装经济 可观的经济利润
这股“唐装”的风潮,到底对经济有多大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些统计数据。
位于北京的千百千服装市场,被称为唐装一条街。其总经理吴焕提供了这样一个销售数据:“一个月内,唐装经销商已经从开始的6家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家,每天能卖出5000件左右。”如果以一件唐装平均200元计算,那每天的流水就是100万元人民币。又如果将唐装的热销时间按20天计算,光是这条街,卖唐装销售额就可达2000万元。
又据一项调查显示,有43%的北京市民表示过节会买一些新衣服穿,而是否穿新衣与人均家庭月收入水平无关。另外有人统计,大年
初一那天,在10分钟内进入地坛的120个游人中就有23个人身着唐装!照这两个数据估算,北京有1300多万人,就意味着有六分之一也就是200多万人穿上了唐装,按每件唐装平均200元保守计算,那就是4个多亿的庞大市场!
唐装的流行使得一批丝绸厂风风光光的赚了一把。杭州一家丝绸厂的销售员张先生春节期间一直奔忙进货。谈起这个天赐财源,他兴奋不已:“本来丝绸厂都半死不活了,现在全厂几百台机器全都转上了,每天生产近万米织锦缎,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据他介绍,在北方的几个大型面料批发市场,织锦缎的摊位迅速扩张了一倍,批发商要提前半个月付订金。张先生还告诉记者,杭州很多中小真丝厂已经倒闭,闻讯后全部开张恢复生产,还有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也纷纷上马生产织锦缎,生意红火得很。
当初那家设计和制做APEC高峰论坛上“唐装”的上海服装集团公司,更是一时间国内外的定货单如雪花般飞来,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唐装”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与流行服饰相关的文化话题,而是一个经济话题。
文化经济——文化与经济的联姻
唐装的流行,让我们读出了文化产业的兴盛与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联。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正是一种能够为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发展提供大本大源的精髓。我们经常说某地或某物缺乏“文化的底蕴”,往往就是指其缺乏文化的支撑。文化知识因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并不是经济的附庸,也不是飘来飘去的悬浮物,它作用于经济,还能影响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经济状况与文化传播相互关联的例证,似乎可以总结这么一个规律:经济的振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振兴。综观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是一样的结果:凡经济的繁荣发达的国家往往其文化上也是百花齐放,而且向外辐射和扩张,它明显在世界文化中被追捧,它的语言越来越多被外国人所学习,它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对其它国家多有渗透和影响。一部部好莱坞大片赚走了亿万国人的欢笑与眼泪,也带走了大量外汇;麦当劳、肯得基、咸蛋超人,已经从容的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及民族文化已成为一张炙手可热的名片,方便地敲开了各处大门。
文化所包含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从酒文化到茶文化,从饮食文化到旅游文化,从服饰文化到民居文化,从风筝文化到足球文化。如:哈尔滨的冰雪节、大连的服装节、吴桥的杂技节、潍坊的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等等。这些“人为”的节日为什么能迅速的得到人们的关注呢?就是因为他们宣传的文化气氛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潍坊的风筝节每每能够吸引大量外宾,外宾们观赏着风筝节奇装异彩的各色风筝,品味着千年古国的民情风俗,折服于精美的中国手工。他们通常都非常乐意带着这份有特色的纪念品回到自己的家园。风筝畅销了,经济岂不是被带动了?
文化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依靠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来谋求发展。往往越是民族的东西,反而也就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唐装现象就是一个例证。中国人喜欢穿唐装,因为它能带来恍若隔世的浪漫情调,如同发黄的照片中的祖父祖母,一种柔美的韵味隐隐显露。外国人也喜欢唐装,因为它带着神秘古国的气息,大度的剪裁、缤纷的色调,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这些有着立领或者索性没领,连袖或上袖,对襟或偏襟,直扣或盘花扣的流金溢彩的服装,挟着中国传统的图案——五色土、发财猫、龙、凤、鹤、蝶、荷、龙、寿、福……或团或散,征服了市场。
那么什么是文化经济呢?文化经济可能的界定是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以及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的经济。这是一个极其广阔的经济领域,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里粗线条地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三类:一、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舞台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雕塑、影视等产品;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发展文化经济的重大意义
虽然当今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但综合国力依然落后。尤其在成功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要发展,就要有新思路。依靠文化拉动经济,对当今中国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发展文化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展示国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埃及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也不突出,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却是无人不知,因此旅游业就为埃及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见,文化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之可以和发达国家同台较量一番。我国与埃及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绝对不在埃及之下,资源尚有待大力开发。
山东曲阜——孔子的故里的文化经济的实践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市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大力加强城市硬件建设,不但吸引了海内外各方的资本来曲阜投资,而且开发了图书业、书画业、演艺业等以文化本身为商品的项目以及“借用”文化来生产商品的项目,如近些年家喻户晓的孔府家酒、孔府香油、三孔啤酒等。这些项目和行业的开发一改以前曲阜旅游业局限于吃住和购物消费的局面,优化了全市的产业结构,文化的资本潜力被曲阜人依托各种项目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了。去年曲阜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3亿元,其中的80%以上是由直接跟文化有关的产业实现的。这说明,当文化真正发挥资本的作用之时,能够不断地提高资本效率,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我国这个文化大国而言,这一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依托文化来发展经济,必然会创造出很多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每年就业的人数有增无减。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广州越秀区的六榕寺是著名的佛学圣地,单单一个寺庙就带旺了周围的一片地区,各种相关的店铺依靠六榕寺这个“大靠山”赚得盘满钵满,起码解决了好几百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再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的话,这个数字还有增加的潜力。
第三、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
文化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物化的过程,而物化的第一步就是形成投资需求。曲阜的成功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开发文化资源,优化城市环境,这种需求不但有,而且还很大。另一方面,文化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又带来消费的需求,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怎样将其转变为文化经济,并推销出去呢?
为经济腾飞插上文化之翼
面对着良好的“先天条件”,我们中国人显然应该在文化带动经济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好。在做法上,笔者有这样一些思考:
一、学习“它山之石”。
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是我们多年的梦想,而同时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也是我们的期待。我们引以为傲的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是有深远的影响的,理当在当今世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世界上并不止我们一个文明古国,两百多个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在积极推销。但有的十分引人注目,有的不太显露。
在加入WTO之后,我们怎样才能让“中国制造”产品区别于“美国制造”或“日本制造”呢?无疑是中国产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及审美特色。如何让我们中国的文化更受欢迎呢?当然是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的成功经验,先学再做,从与他人的成功当中吸取有益的借鉴之处,找到自己的可取之处,一步步地发展。在服装文化上,中国的旗袍、中山装等要想像西服那样大名鼎鼎,则需要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现代世界品牌。唐装热给我们带来新商机,也带来新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和时尚设计完美地结合,让中式服装时装化、时尚化,更有市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它产业。
又如麦当劳、肯得基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十分值得中国人学习。中国菜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名的,若是按照洋快餐的管理方法,用品牌快餐连锁店的形式推广,仅这一项,就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二、创意带来突破。
这次唐装的成功,有人归功为他们做到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广告”——请20位APEC成员领导人为其做“广告”。试问世界上哪种产品能做得到?可口可乐做不到,耐克也做不到,但唐装却做到了。站在上海科技馆前合影的20位举足轻重的政界精英也许当时不会想到:他们在为唐装做免费广告。但他们的确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服装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当然,“创意”不仅仅是指广告和借助公关媒体。用市场营销的语言说来,还可以保护买者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有所突破。
在内容上,要挖掘带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既要弘扬传统的精神,又要体现现代的进步,如:早就享有盛名的云南白药,现在在市场上依然是颇受欢迎的跌打损伤特效药,结合现代制药技术,云南白药发展成了更加方便携带的喷雾罐装形式,红白罐配合使用,一个止痛,一个疗伤。这样方便了使用,销路很好。
在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对产品进行巧妙设计,引起兴趣和关注,并产生认同感。如杭州的龙井茶,宣传上一说是昔日宫廷御用的供品,一说是辅助治疗高血压等现代病上好保养品。如此宣传,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际功效,可谓一举两得。
在生产和输出文化产品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其文化附加值。如肇庆的端砚,以其托墨、发墨著称,位称文房四宝之首。或许这么多优点已经足够了,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为了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我们可以将其与中国传统书法一同宣传,甚至主办一些冠名的书法大赛。我们知道,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书法都是被推崇的,那么经过文化附加的端砚显然会更受欢迎,市场将遍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和欧美上层社会。
三、预防隐患,注重文化包装和品位。
唐装盛行也有让人为其担心之处。风靡一时的唐装热让制衣厂、服装零售商家实实在在地赚了个盆满钵满,民族文化蕴藏的魅力转换为一种巨大的经济潜力。然而,这种一哄而上的唐装制作与销售“浪潮”,对于一个商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而言,却是致命的一击,最终只能自己打败自己。唐装本身是一种对工艺要求极讲究的商品,但众多商家只是盲目追求着眼前利益,各大型综合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可以卖,街头巷尾的小服装摊也可以卖,制作粗糙的唐装充斥市场,对唐装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创造名牌,还会砸了“唐装”这个民族品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种“一哄而上”式的销售路数在我国并不陌生,屡次以失败告终。西安的“仿制兵马俑”,甘肃的夜光杯,还有洛阳的唐三彩、景德镇的瓷器,我们见过了太多太多的反面例子。让人心痛感慨:可以转化为经济的文化遗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华文化经历5000年才沉淀了那么多足以大放异彩的珍宝,到头来却在这种人为的恶性经营中丧失了身价,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中国入世后在与世界对接之中,笔者由衷地希望商家在发掘文化商机的同时,能多一点长远观念,不要惟利是图,多点考虑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民族文化转换为时代财富,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优势代代相传,永放光彩。
四、扩大视野,善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震撼力,产生经济效益。
唐装的盛行不能不归功于APEC会议的广告效应,但是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APEC会议之前,我们的唐装为何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呢?如果没有这次APEC会议的宣传,唐装是否会继续沉寂下去,今日是否还这么风光?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大国,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依然有很大的一部分被忽略了,许多潜在的商机往往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任凭举世闻名的文化资源在沉寂,难道不令人心痛吗?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能产生一种品牌效应,拉近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对于这一个有着5000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值得推广的文化何其多!我们有绵延万里的古长城和烽火台,苏州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暗藏古老寓意的兵马俑让外国游客们叹为观止,西藏的香格里拉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万千游客,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留念往返。
不仅如此,曾在上海发起过“千人唐装盛会”的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先生还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不矛盾的,相反,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延续。所以寻找一种大家愿意接受的载体,就显得比较重要,比如古典家具,中式服装,它们不但代表了一个时代,还有使用价值,在审美领域,它们还有许多美的成分可以挖掘。”由此可见,文化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人们常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乎文化交流只能做经济发展的附属物。实际上,文化除了“搭台”以外,也可以“唱戏”。外国许多公司都通过投资文化事业取得了成功,百老汇、好莱坞、迪斯尼都是很好的例证,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提示了文化经济的潜力。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借文化的东风,取得经济的更大成功。文化经济是一种外向思维,一种自我宣传,一种现代营销的手段。引进文化、发展文化、运用文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文化与经济的复合化或一体化,将是文化发展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走势。当我们真正懂得并做到了推销我们的文化,盛行的岂止是唐装?唐装的盛行风潮也许很快会流逝,但这“唐装情结”却是可以永远留驻在的人们的心中的,这便是文化经济的巨大作用力。凭借这份对文化的感悟和对市场的触觉,我们一定能创造和把握更大的商机,文化经济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