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诚信、成人、成才'征文专题 > 正文

(征文)诚信的前世今生

文字:管理学院营销011班 马琳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0-30 点击数: 分享至:

 

摘要:诚信是当今社会流行的词汇,是现代中国不得不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介绍了诚信在中国的历史,概括了诚信的意义。并列举了广泛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诚信 对策

 

一、引言:诚信——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倍受推崇的美德,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在2002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道德纲要,它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五句话,20个字,实际包含着10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规范。《纲要》的颁布把关于诚信的讨论再次推上舞台,使诚信问题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话题。 几千年后旧话重提,其意义可谓深远。

 

二、诚信的前世——诚信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诚信的历史:诚信是中国上古的遗风

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被视为做人的五大基本原则,其中,“信”讲的就是信用、诚信。古代先贤早就用警世之语告诫后人:“人之交往,信为本”;“言而无信,则不成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民无信不立”;《周易·系辞上》强调,“人之所助者,信也”;《管子·枢言》也感叹,“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更是不绝于史,广为流传。中国古代的张中丞、苏武、岳飞等等,个个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义士”。人们在社旗山陕会馆中尊崇敬奉的三国名将关羽,为匡扶汉室,“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被后人誉为“义冠古今”的英雄。在中国古代曾一度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无疑是诚信社会的真实写照。

 宋代吕南公所著《不欺述》一书中记载的陈策、危整两位买卖人的故事,则更加感人。他们坚持“信用第一,买卖其次”的准则,不欺买主,也不欺卖主。陈策买了一头难以调教不能使用的骡子,被儿子偷偷地卖给了一位过路人。陈策知道后,觉得这是欺诈行为,立即追上那位过路人告诉实情,并允许人家退回了骡子。危整托人买鱼,受托人多骗取鱼翁5斤鱼没有付款,危整听后非常生气,以为这不道德,迅速追上鱼翁,付了该付的鱼钱。为后人树立了“诚实守信”的典范。

(二)诚信的现实意义:

1.诚信是大国的品格。

人有人格,国家也应有国家的品格。如果国家没有信誉,就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与重视,从而难以在国际社会中立足。诚信最终影响的,还是人心。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终日人心惶惶的国度。一个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而一个社会的信用,反映的却是民族的精神素质。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为国际所信赖。一位哲人曾说过: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

2.诚信是社会的基石。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诚信的传统美德,诚信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人与人打交道、交往的过程中,大家要彼此讲道德,讲诚信,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也是依靠法律和道德来实现社会的控制。诚信缺失将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伦理原则,社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的联系日益广泛,这种经济的交往和联系更多地体现在契约之中。小到市井买卖、大到跨国集团的分立兼并,无不需要通过口头的或者书面的约定履行义务并获取权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任何契约,从制度到履行,其前提条件就是“诚信”二字,否则无法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就只能是痴人说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也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不讲诚信的人没有人格魅力,不讲诚信的企业没有广阔的市场,不讲诚信的行业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总之,不诚信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诚信是为人的根本。

诚信不仅仅是为人处世诚实讲信用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带有现实生命力的广义的道德规范,它是美好言行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和性格特征的最高境界。诚信不仅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尺,也是人与人之间友好往来的保障,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前提。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才能有与他人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才能为事业奠定成功的基石。诚信道德应成为公民的立人之本,应成为公民的家庭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道,为政之本。而非诚信之人,也就是欺诈之徒,正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那样,不是受到道德的谴责,就是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诚信的今生——诚信危机及对策

(一).诚信危机:不诚信现象泛滥的现实

     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被一些人逐渐忽略和淡忘。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干出了一些信用缺失的丑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政治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技有了长足发展,文学艺术也硕果累累,好一派繁荣昌盛的大同世界的景象。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你是不是感觉到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传统诚信的落失呢?

1.在商业活动中的不诚信现象::有银广夏事件、ST猴王、ST九州事件;如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合同诈骗,虚假招标,骗税逃税,恶意拖欠,制售假药、假烟等等,弄得消费者提心吊胆,苦不堪言。相形之下,这些善于偷机钻营的“大经理”、“阔老板”,连封建社会的小商贩还不如。

2.政府中个别人的不诚信现象:有胡长清等一批人的腐败事件,有“虹桥”等豆腐渣工程的倒塌事件,有西安宝马票案,等等。而协议性垄断、行贿受贿等行为时有发生。

3.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可悲的是,中国的未来-大学生们,不是扛起批判的大旗,而是“以身作则”、“以身试诚”。学生作弊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在大学里流行着这样的课桌文学。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还款低比率化,据一项对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剽窃、抄袭他人作业、买假证书、编造假简历等不诚信现象在高校频繁发生。大学生诚信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社会名流、普通大众暂且不说,代表中华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在校尚且如此,他们成为建设者后会怎么样,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决诚信危机的对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解决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具体的说:

1.法治:

1)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思想。要从落实江泽民同志“”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成年人群开展持久、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

2)领导干部带头,从制度上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政府要起带头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坚持落实到位,许下的承诺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国家干部、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对上级要讲真话,地方对中央更要如此。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信用等级作为考核党政一把手政绩的指标之一,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不守信用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对弄虚作假的干部要曝光,使其捞不到半点好处。因弄虚作假或隐瞒真情从而给国家经济安全或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除应承担应有的政治责任外,触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就要严格执法,令其承担刑事责任。

3)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的监管力度。法律有规定的严格依法惩办不诚信行为;法律不完善的要立法。所有失信行为都应该受到惩罚,对信用数据开放、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失信惩罚机制等等都应该做到有法可依和执法必严。如针对企业: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其依法开展生产经济活动,切实履行合同,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不在经济活动中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保证财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4)建立信用记录档案,完善信用监察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可以说几乎是个空白。我们应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完善我们的信用监察机制。

2.德治:

1)从小做起。诚信、守信教育要自幼年抓起,要成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用各种文艺形式塑造诚信、守信的好典型。只关乎个人操守的属纯道德范畴的东西主要靠教育、靠自律、靠自省,同时社会应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褒贬有度。

2)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想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诚信意义的一般性宣传上,可以通过对诚信的典型(包括个人、企业、政府部门)给予舆论支持,让守信者美名远播,使失信者臭名远扬,寸步难行,形成千夫所指的舆论审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藐视诚信的不良舆论导向和社会心理氛围。

3)用政府的政治力量推进儒学全民化,让儒学诚信精华深入人心。

首先我们要让儒学走进高校,在各高校开设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课程。
  

其次,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各地方各民族都要努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使诚信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社会基础。

再次,儒学还要和社会各行各业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工商界结合,以儒学来熏陶企业员工,建设企业文化。

3.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积极探索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制在内容上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在实施中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参考文献:

1.牟中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5.诚信建设立法先行,深圳特区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