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下午,记者随李华登副校长和原党委书记庄明英一同前往暨南大学,探望我校第三任党委书记何军老人。出发的时候,庄老一直不停地嘱咐说,何老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患有肺气肿,说话困难,(记者的)采访要精简。
归国华侨 报业前辈
何军老人住在暨大“苏州苑”,当门被打开的那一霎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就是何军——广州外国语学院第三任党委书记。一双干瘦却很温暖的手伸过来和大家一一握过,何老把大家请进屋来。
有老朋友来,何老精神不错
何军1921年出生于墨西哥,1933年归国,回到祖籍地广东恩平,并入读恩平中学。“我和党同龄,”何老说,“当时中国的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在墨西哥的华侨待遇很不好,经常被人打,我就亲眼看过自己的叔叔被打。”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恩平考入省一中(即今广雅中学)的两名学生之一。
1937年,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何军加入了“抗日先锋队”,和队员们一同上街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1939年,18岁的何军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地下工作;随后担任恩平区委书记,开始活跃于党的宣传阵地上。随着抗战的结束,何军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解放后,他凭着在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先后担任了江门新会区党报、粤中地委党报和粤西地委党报的总编辑;随后出任《南方日报》主编,并和同事一起创办了《羊城晚报》,同时出任副总编辑。如今,《羊城晚报》已成为全国同类报纸中的佼佼者,何军功不可没。
广外八年 鞠躬尽瘁
文革中,广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时任省委文教办党组成员兼处长的何军受省委之命,来到广外担任了领导工作。
何老说,他到广外的那天是1976年1月8日。“那天是周总理去世的日子,举国哀悼,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全国‘批林批孔'运动(进行得)很厉害,省委希望我去广外帮助把握好运动的方向。所以我到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解决好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只有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学校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第二件事情就是落实政策。打倒‘四人帮’以后,‘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被重新提上来。广外是广东各大高校中第一个开党代会民主选举的学校,政策落实的最好。当时学校的住房条件很紧张,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迫在眉睫,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教师才能专心搞教学。”何老说,除了解决住房问题外,学校还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教师,并尽力创造条件派遣他们出国学习。“当年有些人还反对一批教师搞语言学的研究,但是我一直都支持他们。”
共叙旧事
往事难忘,何老和庄老等人不禁一同回忆起了当年广外的情景:那时,现在的亚加达学校到“丰收山庄”这一片地都是鱼塘,后来填为田地;而如今云山会堂到南门一带则是果园;黄婆洞这条马路曾经是泥泞小道;今天二教座落的地方当年还是一个足球场……
于1984年成为广外第四任党委书记的庄老说,经过了何老的大力整顿,他接管工作的时候学校的领导班子都不成问题了,学校的名气也渐渐打出去了。
高龄退休 颐养天年
能者多劳。1984年,63岁的何军出任暨南大学党组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可能因为我是华侨,加上当时广外的发展已经稳定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需要我到暨南大学——这所‘华侨大学’来工作。”何军是全国“归国华侨联谊会”的顾问、“海外交流协会”的常务理事。
何老一直珍藏着侨联的聘书
上任伊始,何军率先在高校中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加强各学院学生的海外交流活动,以扩大暨大作为“华侨大学”的影响力;在承认香港考试制度的同时利用他们的招生模式。在他上任一年之后,暨南大学的海外招生增加了60%,招生质量也显著提高。暨南大学的办学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校名蜚声海内外……回忆起这些,何老谦逊地说:“为党和祖国,我所做的其实很少。”
1994年,74岁高龄的何军老人退休。
何老的长女在《南方日报》担任经营产业版编辑部副主任;长子则是《羊城晚报》要闻部和体育部的副主任;次子在电视台工作。何老说:“他们(自己的子女)能够继承我的工作,我很高兴。”因为长年的劳累,何老的身体不太好,他说,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呼吸很困难。
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庄明英书记、何军书记、李华登副校长)
我校30周年校庆的时候,李副校长和庄明英书记曾邀请何老参加建校40周年大庆。何老当时表示有机会一定去,十年之约恍若弹指之间。
临别之际,何老、庄老和李副校长合影留念。
衷心祝愿何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