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四十周年校庆专题 > 正文

走过延安烽火 见证广外发展——访原广外副院长林如彤老人

文字:文/图 罗丹  林若川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1-26 点击数:


  
幽静的午后,宁谧的相思河,黄色的小楼房内住的就是今天要采访的老人——曾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林如彤老师。乍听之下这是个非常陌生的名字,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之后,这位年近90的老人,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近90的林老,精神仍然很好

 

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

 

林如彤1916年出生于上海,193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在大学期间,她就活跃于党的活动中,大学刚毕业就加入了共产党。“刚出来主要是做地下工作,以做群众工作为主,促进上海的学生界、教育界和宗教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发展党员。当时的领导人有中共江苏省委刘晓、刘宁一和刘长胜等同志。另外我还负责做一些宗教界的上层工作。1942年前后因为地下工作的身份暴露,我在淮南加入新四军,后来随军去了延安,在延安参加了中共党政‘三部学习’和‘整风运动’。”

 

1945年,林老被派往革命边区教育战线工作。“当时边区建设需要后备人才。在革命胜利之初,范老(范文澜)和成老(成仿吾)在晋察冀和晋鲁豫边区领导教学,创办了华北联大、华北大学、北方大学等一批边区大学,主要是吸收当时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到解放区,一来建设边区,二来以后可以到各地去开展工作。”

 

1949年全国解放了,林如彤随叶剑英元帅南下广东,1950年在南方大学工作;1952年,调到华南农学院(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任党委副书记;1958年任汕头市委副书记;1962年左右调回广州担任省委宣传部高教处处长,之后被任命为中宣部高教处处长。文革时期,林如彤随丈夫陈唯实先生回到陈先生的家乡潮州。1974年陈唯实先生去世,她调回广州担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回忆起这些年代久远的事情,林如彤老人说,战争年代,社会动乱,为了尽量安稳地开展工作,不得不经常转移阵地。“北方大学就在邢台和长治两个地方‘盘旋’了很久,一会到这一会到那。解放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事调动非常的大。就我来说,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最重要的是无论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做好。”

 

革命伴侣终生相伴

 

    在林如彤老人的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尊铜像,铜像的原型便是她的丈夫——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陈唯实先生。忆及已故的陈唯实先生,林老说:“唯实先生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党性很强,他对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观点和态度一直影响着我。”

 

 

林老和陈老的结婚照

 

    林老和陈先生是在延安期间相识的,当时,陈唯实在陕北公学任教。“1941年我们在延安认识,第二年就结婚了”,林老笑着回忆。由于各自投身于革命工作,这对革命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两人都认真地工作,活跃在教育战线上。

 

    陈唯实曾随叶剑英创办南方大学,1952年担任华南师院(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院长。1968年,被下放回到潮汕老家工作,林老便一直陪伴着他。直到在陈先生在1974年因病于广州早逝,林老再次回到广州,出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那个时候,大家心里都很难受。但我一来到外语学院,心情便舒畅了很多。”林老向记者介绍,她来到广外后感觉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好,大家彼此很团结,她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

 

广外发展的非常快

 

回忆起老广外的生活,林老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条件艰苦。“印象最深的就是广外整个学校只有一部外线电话,而且3个多小时都打不通。我们开玩笑说,北京飞到广州的飞机已经到了,从广外打到广州市区的电话还没有通。当时也没有电教馆,更没有电脑,老师们的住房条件也不好,学生的宿舍大概每45个人一间房,床是用一块木板和两个凳子拼成的。”林老说,当时的学生很自觉,学习非常的用功,“那时候学校没有这么多校规,但是学生都很刻苦。”

 

林老还说,当时的学生也不多,就1000人左右。“当时是国家出钱供学生上大学,不像现在是自费,招收名额限制得很严格,因此外省的生源非常的少——一个省只招收12人。全校只有一个学生饭堂和一个教工饭堂。”林老感触地回忆道,70年代以后,学校的政治运动很少,教工能够比较安心的教学,学生也很上进,学校的氛围很好。“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一些不愿意选择教师岗位的毕业生就进入外事办、外贸公司等工作。”

 

“广外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在文革中结下宿怨。广外的教职工相处很融洽,一起工作时,大家关系很好,这样的一种融洽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广外的发展。当时的老教师如今都退休了,但大家还会经常相互问候。”

 

林老一直很关心广外的发展,她认为,现任校领导很尽心尽力地为学校发展统筹谋略,学校不管在科研上还是教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学城落成后,她还到大学城走了一趟,“大学城对整个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有好处,不过学生数量上去了,教学质量也一定要保证。我希望并且相信,在任领导将会妥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一家三代广外人

 

1984年,林老响应国家号召办理退休,3个孩子也早已不用自己操心,因此一直在家安度晚年。说起自己的后辈,林老不禁拿出精心收藏的老照片给记者看。

 

 

林老的大女儿和外孙女

 

“这是我的大女儿和我的外孙女。”记者一看,背景图案是学校二教大厅。林老高兴地说,“大女儿在新疆参军后被部队保送上大学,入读的是广外俄语系,现在在广东省政府任职,而外孙女从广外法学院毕业后,已经到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法律专业。”记者不禁赞道,原来这是一家三代广外人啊!

 

林老说,现在她每天都会在校园散步两次。“小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时对我说,生活在中国的老人最幸福,因为中国社会最安定。在和平安静的环境下,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国家兴旺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战争或者政治动乱。就我而言,房子也有了,就算生病了也有医疗保证,可以说我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们的国家发展非常的快,现在我们是国富民强啊!” 

 

回忆往昔的岁月,林如彤老人说:“我们无私无畏地奋斗了一生,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并没有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我们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