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老师增设风扇”、“学生不能老开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月26日晚,中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进行了分团讨论。代表们除了为广外发展大计积极进言献策外,还围绕关系我校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给老师多设个电风扇吧
党代会的列席代表团在第三会议室围绕老师到南校上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师生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黎家勇代表提到,我校是大学城诸多高校中两个校区相隔最远的,老师们到南校区上课比较辛苦,在来回的路上需要耗费不少精力。特别是住在岭南新世界附近的老师,到南校区上课来回需要近4个小时。另外,在南校区,老师课余时间休息的地方太少。“每天老师到南校上课都要提大包小包的,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比如一些老师在B栋上课,而休息室却在F栋,实在太远了。代表们提议学校应多设饮水间和休息室。对在南校上课的老师来说,南校饭堂关得太早了,“我们11点20分上完课,有时下课后还要给学生讲解问题。到了12点再去饭堂,菜式的选择已经很少了。”
第五代表团的杨述池代表也诚恳谈到,去南校区上课的老师非常辛苦,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在实行“导师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他说:“老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经常沟通。我们鼓励老师住在南校区,但光靠经济的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九代表团的代表们也谈到了南北校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南校区教师的补贴和房屋问题也是代表们的关注点。不少代表提到,在南北校之间奔波一天就要在公车花上近三个小时,很多老师都感到困难,个别的不情愿。
而南北校区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教室里的电风扇位置都是对着学生座位的,而讲台上却一个也没有。夏天上完课,老师们经常都是大汗淋漓。代表们纷纷表示,给讲台的位置也多设个风扇,太有必要了。
学生不能老开会呀
杨健生代表来自艺术学院,他提到,上艺术通选课时,有时会遇上以“学院开会”为理由请假的学生。“他们的理由是,要去开学院里的会,辅导员批准了的。”杨老师认为,有些学生对课堂纪律不够重视,而以学院要求作为理由,这给老师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另一些代表也提到有时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太多使得学院与学生穷于应付的问题。
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第三代表团的讨论中,徐真华就一些代表提出的“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问题做出回答。他说,“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理念很少在中国的高校提及,而我校提出的这个口号,是一个人才成长的理念。“我们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劳动者,是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劳动者。要把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基本线上,进行基本技能教育,而并非要培养领导、总裁。”徐真华提到,外国的一些高校一直都贯彻着这样的口号,这些学生在都肯从低做起,即使是清洁工也愿意,然后再靠努力慢慢走向成功。但在中国,大学生一直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学生本身也有一种精英人才的骄傲,不肯从低做起。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列席代表梁学宏说,他当年在广外读书时,和同学坐白云山车,一路上都在用英语畅谈,但是现在广外校内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很少见了。“我走在校道上,听见学生说的是各地的方言,我真想问问这些同学们,广外有11种外语,怎么课余时间你们都不练习呢。”梁学宏说,他曾和来自日本的一些学者了解广东各高校的日语专业分布情况,日本来宾发现,原来广东好几间高校都有日语,并不是只有广外一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广外要保持老牌专业的优势,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不能让广外的良好学习传统流失。”
第二代表团的郭友群代表认为,我校的语言类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对于“经管法”的教学也应该加大力度,以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列席代表杨健生说,现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应过多过量。现在几乎每个学院都有戏剧大赛,他通过了解几个学院的比赛后,发现其实素质参差不齐。他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多一些专业的引导和教育,应该更加规范,质量应该往专业化靠拢,因为“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讲究专业化,学生要是能更为深入地在这些课余活动中有所研究,才能真正锻炼综合能力。”
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让学生早日自立
有学生代表提到南校区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经济支持。许国彬表示勤工助学不仅是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一个办法,更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和脚踏实地精神的一个机会。他指出,学校各部门要达成共识,支持勤工助学。另外,代表们提到,学校一些老师让学生“勤工”,自己却讲闲话等问题,许国彬表示学校已注意这个问题,今后各单位聘用学生,应先报人事处统一管理,再由学生处分派学生。许国彬还希望勤工助学要寻找更多的路子和办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代表们还就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据悉,在5月27日上午的各代表团会议上,各代表团将继续讨论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
文字:冯明媚、李泳儿、陈军、李佩晶、王涛、周芳、陈晓妍、
傅卓凡、唐婧、吕姝、陆敏华
摄影:梁怿韬、丁楠、蔡俊、魏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