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总和;狭义上说是指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1)说白了,网络文化就是通过网络流行开来的一切。现今社会,网络文化渗透到城镇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已经不可能说我选择或者我不选择参与网络文化了,因为它不只是站在你面前,挡住你看社会的视线;而是象一阵滔天巨浪,迎头向你冲来。这么一样事物,既然不可消灭,那我们何必还苦苦咬住它的害处,而不考虑借助研究它的益处并将之发扬光大,从而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呢?所以本文要论述的,就是如何让网络文化发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影响。
一直以来,在大学生当中流行的网络活动都没有受到师长和社会主流声音的正视。因为网络游戏和黄色网站、甚至 “见网友”事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得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跟大学生有关的网络活动基本上都被归为贬义的、不良的。但是其实隐藏在这些负面行为的背后,网络却在默默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交流资讯和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一个强大的影响因素了。社会应该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对自身的正面作用,指引大学生网民在网上寻求有益的活动,而不应该单单用强硬的口气和手段阻止他们接受网络文化。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如我们无法让“网络”这个事物一夜消失一样。大学生虽然存在叛逆心理,但是毕竟从出生以来师长和社会主流声音一直是他们行走人生道路的风向标。他们心底里首先希望获得师长和社会的认同,无法实现的才会为争取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与之对抗。
“网络文化”这个词在中国流行以来,我们一直甚少听到官方对于它的评价。不可否认,网络黄色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首先我要表态,我绝对支持打击网上黄色活动,原因跟政府是一样的。去年信息产业部大力打击黄色网站和黄色BBS的行动被媒体广泛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网络文化的关注。我将此次行动理解为政府承认“网络文化对社会存在巨大影响”的一个符号,因为如果政府不首先承认这一点,它不会花人力物力去整治。但是同时,政府打击黄色网站这个举动也让社会感到:从来不评价,一上来就是大力打击,网络传播的真不是好东西。传统社会舆论本来就不甚喜之,政府再表态打击,“网络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形象可说跌到谷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然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也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在打击不良网站的同时,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是不是也可以褒奖一些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呢?我的设想是以命题的方式分类投票,可以面向大学生,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例如教育部可以举办“对学习XX科目最有帮助的网站”或“最方便获取就业信息的BBS”等等选举。毕竟大学生网民那么多,网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一个港湾,他们都拥护自己常上的网站,其热烈程度跟拥护自己的大学不相上下。如果举办这样的活动,相信可以向社会带出如此信息:网络文化的传播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我们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吸取营养,健康成长。据我所知,民间也有举办过类似的评比活动,但是其评选指标主要是放在网站或BBS的人气上,其影响力也与政府举办的不可同日而语。
最近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2),我认为它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值得在大学生中提倡推广。青年人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激情同时也被成长的烦恼困扰的。无处抒发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将之诉于文字。“博客”就是这么一个平台,你可以把它当作你的日记簿,但是你不用担心这本“日记簿”里的内容会被你不想他/她看到的人看到。同时如果你是想找人倾诉但是又没有对象,或者不好意思主动寻找对象,“博客”也能帮到你。只要你把要抒发的情怀发布出来,无论匿名还是不匿名,都可能引来很多 “听众”。他们会安慰你,为你出谋划策;他们也可能从此成为你的忠实读者、你的朋友。“博客”可以抚平你心里的创伤,让你感到生活的路上除了自己还有很多同行者。最近国内涌起一阵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浪潮,各大高校和有关部门纷纷建立各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设施,主要是为大学生设置倾诉和帮助解决问题的机构。在我看来,建立心理博客是一种非常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如果在校内设立心理医生,很多大学生往往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想抛头露面寻求帮助,这样心理医生就形同虚设了。但是设立心理博客的话,不但保护隐私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身的难题也能更早被心理医生获悉从而尽早帮助解决。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悲剧的发生,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节约。
提到网络文化就不能不说网络歌曲,网络歌曲是网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所谓网络歌曲、网络歌手,通常指的是自行创作、演唱或翻唱,以网络为传播渠道的歌曲和歌手。(3)2004年是“网络歌曲”和“网络歌手”最为流行的一年!《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丁香花》等网络歌曲由网上红到网下,连带它们的演唱者也人气急升,不少网络歌手因此有机会与唱片公司签约,成为专门的音乐人。而不少网络歌手在走红前,也是处于人生的迷惘境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杨臣刚。大学毕业后他事业道路走得并不顺畅,但是去年他却凭一曲响遍大江南北的《老鼠爱大米》走进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网络歌手能走进春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能体现网络文化影响力的事件。而象杨臣刚这样的个案,带给大学生的是什么讯息呢?我觉得是两个字:希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现代大学生。考上大学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是如此普通。就业压力象大山般压在身上,然而自己却是如此平凡,儿时的理想真的还能实现吗?还是从此我就将是庸庸碌碌的众生之一呢?但是看到网络歌手的走红,我们惊喜地发现,施展才能、实现自我的机会还是有的!虽然我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但是可能我身上还有值得发掘的潜能呢?假如我有写作才能,通过网络,我能更快地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假如我有歌唱才能,通过网络,我能更快地成为一位知名歌手……网络歌手的走红,还有之前网络作家的走红,我相信只是一个序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透过网络,人们将可以展示越来越多种多样的才能。我们大学生将与网络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而网络文化也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机会。
以上是我比较有感触的三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纯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关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并帮助把这些影响的范围扩大。我相信这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注释:
(1)“网络文化”的定义摘自《网络法律文化初探》
作者:商建刚,上海市中建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沈奕斐,上海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师,法学硕士。(http://www.ccm.gov.cn/netCultureChannel/main/wlwh-3o.jsp?lm=bszn&id=46&type=nu)
(2)“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私人房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方兴东 ,《何为博客?》,博客中国网站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6419.html)
(3)《透视网络音乐走红现象:由“边缘”迈向“主流”》
(《湖南日报》,作者:杨丹 何敏,编辑:何冰)
梁思蘅 管理学院2002级市场营销专业(2)班 36209700或136324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