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直以来,校门诊部都是“是非之地”。服务态度不太好、药品种类不够多、看病看不出个所以然,甚至有医生让学生自己开药……这些就是师生们对门诊部的普遍印象。由于对门诊部的不信任,使得不少学生都“舍近求远”跑去各大医院看病求医。其实,大医院收费昂贵,学生们出校也不方便,“一个温暖可靠的门诊部”正是全校师生所期待的。2006年是我校后勤部所提出的“素质提高年”,门诊部响应号召,率先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从小地方做起、处处关心师生”
回想起刚入学的经历,大一的新生总抱怨说:第一次去门诊部看病先得在一楼大厅转悠,怎么也见不着挂号室,最后才发现挂号得上二楼……而现在,挂号室移到了一楼,一进大厅就能看见,方便了不少。退休的老同志也都高兴地表示,终于不用再爬楼挂号了。
由于学生们白天都要上课,校门诊部就不可能像大医院那样每天门庭若市,显得较为冷清,于是便有些医生养成了“手捧一杯茶,肩夹一话筒”的工作方式,这让患者颇为不满。而经过整改,门诊部已经很少再能看见这样的“清闲医生”了。“给病人看病时不专心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无专业素质的体现。”门诊部主任刘志林说,“我们现在不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甚至对他们的衣着打扮进行规范,医务工作人员就应当给人以严谨负责的印象。”
为了方便同学们看病,门诊部还把上班的时间调整为:8:00~11:30、14:00~18:00,中午和晚上也均有医生值班。尽管有的工作人员就此提出异议,但门诊部主任认为:“既然选择到学校门诊部上班,就要明白我们是来服务广外师生的,大多数学生下午5:10以后才下课,那么我们就晚一点下班,不要让学生因为开药耽误了课时,我们要切实做到‘从心底关心师生’。”
此外,门诊部里还新添了一些标示牌和温馨提醒,破旧的椅子都被换成了舒适的木沙发……门诊部希望从每个细处做起,切实关心师生。
从“投诉无门”到“大门敞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护士的工作服上都多了一枚胸卡,上面清晰地印有佩戴者的工号和名字,这是为了方便全校师生的共同监督。如果对某位医生或护士的工作态度不满,大可将其姓名直接报给有关部门,大家再也不用吃哑巴亏,也不会“一棒子打倒一片”了。这种措施不仅有效实现了大众监督,也使得工作表现出色的工作人员很快为大家所熟识。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们“有问题,无人询”的无奈,门诊部主任刘志林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完全公开,学校的网站上和办公室门口都提供有他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电话。“我总是要在外面跑工作,并不经常在办公室,担心同学们上门来却找不到人,所以就把电话公开来,这样大家靠电话就能找到我了,老同志也不用专门跑来跑去,累了身子。” 刘志林解释道。
“100万等于150万”
“我们要趁着开展素质提高年之际,实现在门诊部花100万,就能得到相当于在大医院花150万的服务。”刘志林满怀信心地表示。
首先,在人员结构方面部门进行了一定调整,医务人员从原先的39名缩减至35名,不尽正事者都被“请”走了。同时,门诊部开始推行“聘任制”,即一年一聘,目的就在于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促使工作者抱着一份危机感更好地完成工作。
理疗科的陈医生是我校北校区第一个采用聘任制招聘的医生。因为陈医生业务技术熟练、对待病人态度又热忱负责,很快就得到众多患者的一致赞赏。理疗科的陈媛医生来自湖南,曾在湘雅附三医院和茂名市人民医院工作,因为男朋友到广州工作,所以也迁到广州工作。当记者不经意提到某个曾经来理疗科接受医治的同学时,她很迅速地便说出该同学的名字和所在学院,令记者惊讶不己。“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学我都跟他们挺熟的,有些还成为了朋友。”
此外,学校正打算在药品方面面向全社会招标,以期降低药品的价格,并保证药品的质量。这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预计本学期末就能全面完成。
“国家每月补贴每个学生的医疗费仅为5元,一年就是60元,对一个不会生什么大病的学生来说当然很充裕,但若是谁真生病了这怎么也不够花销的。”谈到资金问题,负责门诊部的后勤处副处长周知也略显无奈,“当前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保险公司解决一切。这是一种相当无情的作法。而也有些学校一年只允许学生报销60块钱,超出的钱由自己承担。在这种趋势中,我校还是坚持对学生负责,让生病的同学能够享受到最大的福利。”
“任重道远——门诊部在改革道路上必将出现众多困难与阻力。不仅需要门诊部全体员工与领导者的努力,也需要师生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喜欢听到批评的声音,也勇于改正。我们希望全校师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这些都是门诊部员工们发自内心的心声。
记者也希望,校门诊部让大家真正满意、放心就诊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