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和谐?自古以来,不少知识分子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一个主题--和谐。今天,我们的国家仍不断努力,追求一个和谐社会。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和谐社会理念深深蕴含了“和”的思想。“和为贵”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倡导以和处世,和平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人类是群居动物,因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显得极其重要。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也需倡导和谐。然而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贫富分化的现象同样在校园内浮现。学生贫富分化问题是我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和谐因子,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和谐。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贫富程度差别导致学生差异。部分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他们经济条件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优越感,与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容易产生隔膜。一些“富贵子女”请客吃饭、比穿比玩,动辄一掷千金,与“清贫子弟”为学费发愁、为一日三餐所累的情形构成鲜明反差。
这种“两极分化”导致校园“贫富不均”的后果,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贫困生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一些学生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缺乏自信、敏感、抑郁、猜疑等。此外,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学生,处处“显富”,言语行为有意或无意中冲撞或伤害贫困大学生,而贫困大学生则将内心的自卑感转化为极强的自尊心而憎恨“显富” 的同学,这种“显富”与“仇富”的心态最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他们互不来往,并对许多事情形成截然相反的态度,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和谐。
解决贫富差别而引起的不和谐,除了通过各种形式对经济困难的同学进行经济上的扶持外,主要应从心理上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正确引导其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敢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并努力发掘其潜能,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首先,加强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鼓励靠自己的能力赢得尊敬、赢得未来。其次,组织各类贫困生社团,使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开展心理互助,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由于朋友之间的交往需要花钱,所以经济困难的学生社交较少,这在很大层面上造成了这些同学的性格孤僻或不合群。贫困生社团的建立,既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人是万物灵长,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低等动物,就在于他是有感情、有理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学会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进而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时时事事处处换位思考。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消除我校学生间的贫富差别,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是人才的摇篮。让我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广外校园,培养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