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句浑厚悠长、激昂高歌的男中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响彻了大江南北,感动着整个中华大地,风靡了八十年代,畅响了九十年代。到了今天,这首朴实而简单不过的文字伴随着恒久流行的旋律便成了经典!这首《故乡的云》从此成就了费翔,亦使我自小便对“归”字有了特殊的情结。纵然,我非海外归侨;纵然,我在长大后也未能实现出国留学的经历。而出生于“华侨之乡”的我,儿时便亲历了数次长辈亲属的“回归”。虽然幼小的我未能有甚多体会,但当喜悦与沧桑的泪水凝聚在一起时,耳畔响起的正是当时流行的旋律,这个“归”字在朦胧中似乎让一个稍稍懂事的少年深受影响,并使之开始了打小便有的感性意识……
人生匆忙,时间流逝,少年变成了青年。工作七载,想起了知识的匮乏。生活在都市,虽然看似忙碌,一晃整年光景,两袖清风依然。人说,读书是吸收,写作是释放。然未有吸收,焉来释放?既是人生匆忙,何不此‘匆’变为彼‘充’?即兴之下,细想应该“回归”校园。生活与工作还得继续,全日制是不可能了。脚踏两船,一边是物欲横流的环境,一边是纯真朴实的世界(且不管你认为今天的校园已经变质变味,再差亦多少保留着较之社会圣洁的一面),让心灵再次得到洗礼,让知识再次武装自己。多年攻读新闻,忽略了英文,也是时候修补了!相对而言,英文是眼下最用得着却又严重缺乏基础的课程。就这样,绝非偶然的报考,或许是碰上‘偶然’的机遇,让我又“归”到了七八年来一直渴望重回的校园怀抱,这就是我今天所读的大学——广外!
06年的3月,广州的白云山下春雨霏霏,跟大部分同学一样,谈不上高涨的情绪,毕竟想起来到这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语专业大学,只是业余修读而已。出了社会的学生再回到校园,旁人的眼神中似乎都多了个防范的心眼,距离并不是很近。但望着翠绿的校园环境,依托着白云山特有的诗意与秀美,即便是业余,书在此或许更易“飘香”……心中还是有着喜悦与新鲜的激情!
然而喜悦过后,却是重重的失望。开学典礼后的第一天上课,居然是在校园外旁边的北区。面对这个无须走进校园大门的环境,咋看都不顺眼。虽是名曰北区,没有任何秀美的景致,没有书香的氛围,也没有宁静的环境,倒是有马路边建筑嘈杂的声音,春雨下过后潮湿与泥巴成就的“五彩”地面以及狭小的空间和拥挤的厕所……仅仅是多了个广外的牌子而已!本来就是业余来取经的同学,面对如此环境,漠然的眼神与若有所失的迷离,匆匆的来,匆匆的去,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交流可想而知?或许对比一般同学,我这个做班长的就有着更深的体会——大家尚且互不相识,上课听老师说,下课争着奔厕所,放学恨不得急着回家,这样的环境,说句话都成问题,何来集体,何来归属?想要组织一次所谓的意义活动或集体户外来提高同学间的友谊及集体精神,看来,比在一家公司组织集体旅游而老板又不赞助任何费用的情况下还难!“阿弥陀佛”,我的“归”字竟然这般遭遇!
在这“失望归学”的第一个学期里,印象最深的当属综合英语老师在课间提起的一件事——图书馆。事情的起因缘起课文中讲到了大学图书馆与外文报刊等内容,老师顺便问了句:“大家有没去进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那里有着很多外文报刊书籍等资料可以给同学们提供课外阅读能力……”“没有!”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本是正常不过的问题,却勾起了全班同学黯然心冷的反应。我发现,在大家失落的神情下还隐藏着一份渴盼的心情。其实,既来之,则求安之,要安,谁不想有着更好的条件呢?哪怕是满足一下虚荣也罢呀!
图书馆是一间学校的“藏经”所在,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没有进过图书馆的学生便不是这间学校正宗的学生。我曾经不止一次迈进过人大、北大、北航的图书馆,可我现在连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却只进过一次,而那次却是很遗憾地得到保安员温柔的回答:不好意思,这里已经下班了,改天再来吧!时间是今年暑假的一个下午。当然,我没得选择,周二、周四晚上的课是下班后匆匆赶来上的,来图书馆几乎不可能;周日的午间休息只有一个半小时,吃饭排队时间就占了一大半;至于放学,似乎这个北区的课室离学校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故此,严格地说,我一次也没进过学校的图书馆。
后来,还是这位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好的消息:从第二学期开始,北区将成为历史,我们也用不着在这“脱离“校园的课室上课了!
一刹那间,我又闪出了两个字:回归!对,我们终于要“回归”了——举院搬回学校的本部,这个原本属于我们继续教育学院的大本营……
新学期,新环境,新课室。虽然依然是固定的周二、周四晚上上课,但是告别了周日那“遥远”的黄石东站,下课后还能漫步于蝶蜂纷飞的校园花丛。至少有着这份闲情,感受花香与书香的浓浓氛围,放下匆匆的习性,让身心得以舒缓,才能吸收校园更多的知识。走着走着,偶尔间,不经意抬起头,或许会望见闪闪耀眼的三个大字——图书馆,那时真是“赖不了哩”(LIBRARY)……
“回归”了,意味着同学们的心情更为喜悦,学习的情绪更为高涨。虽然不是立马可以呈现,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但回想我们的过去及较之上届的同学,或许我们还是幸运的,因为至少不用再一下课就争着奔向那可怜的厕所;至少不用午间回来,课室是锁着的;至少还能腾出点时间留在学校感受怡人的环境;至少我们的归属感从无到有,亦相信随着学院领导的努力与关怀,这份归属会渐渐厚实。
在此,作为阐述此次学院“举院搬回本部”的新环境感受,我不想过多地只是给予赞美,因为在我看来那只是赤裸裸的亲迎,没有生动,没有共鸣。而我们也相信,虽然,搬回本部对学生而言,是本应享有的条件,但这背后,凝聚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以及老师们的关怀建议,最后才得以成就我们全院师生的心声。故此,我们还是诚挚地说声: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实事!因为,搬进新课室,并不仅仅代表着几个口号——“新环境、新体验、新感受”——这般简单,重要的是,作为学子,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离同学们很“近”、离老师们很“近”、离学校的所有公共设施都很“近”,特别是离那“赖不了哩”的图书馆很“近”……
如今,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看到我校提出“共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时,深思。作为继教院的一件小事,这算不算是迈向和谐的一步呢?或许,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