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本科教学质量月”专题 > 正文

西语名师郑立华笑谈跨文化交际

文字:劳剑锋 实习生 谢琳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10-26 点击数:

  本网讯 10月24日晚18:30,四教424教室内座无虚席。西语学院院长郑立华教授以《时间观和跨文化交际》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学术盛宴。本场讲座作为西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月”的首场名师讲座,吸引了众多同学旁听。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文化接触问题及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郑立华风趣健谈,在座的同学被他幽默的风格以及一连串的文化交际趣闻所深深吸引,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


郑立华风趣幽默的主讲风格深受学生听众的热爱

  误会——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问题

  郑立华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最难克服的问题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语言障碍或者习惯、饮食的差异,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主体间存在误会,即“我以为他明白了,事实上他完全没有明白;我以为我听懂了,事实上我完全没有听懂”。这种误会是由于交流双方都认为自己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两个“理所当然”并不对应。郑立华举例说,法国人每天见面都要热切地握手拥抱,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中国同事、好友却不这么做,他们觉得这是不够友好的表现,但他们不了解握手在中国通常暗示着一种“距离”,因此熟人之间是不可能天天握手的。 

  
和而不同——全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有人曾提出“经济的全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对此郑立华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表层文化有可能呈全球化趋势,但深层次的文化则不可能,文化深层差异将一直存在,并且有可能越拉越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郑立华认为,我们既不能“入乡随俗”,也不能要求外国人和我们一样,而应该在保持自己本色的同时以宽容而积极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接触,相信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
无解的“时间辩证题”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感知、取向、使用都是不同的。郑立华以中西方对“迟到”概念的不同理解为例阐释了这个看法。中国人的“迟到”与否是视活动的重要程度而定的;而在美、德、瑞士等国“迟到”是不堪忍耐甚至不可饶恕的。特别在法国,情况更复杂得多,假如一个法国人邀你8:00到他家,要是你不想见到口红擦了一半的女主人给你开门,你最好迟到10到15分钟;可到了外交场合,他们又会很严肃正式而且绝不会迟到。另外,一年时间是长是短?我们中国人常比喻说眨眼就过了,可美国人则会认为转眼就过的时间已经很久。对于不同文化中的“时间”,其“迟早”“长短”的取向似乎都是无解的“辩证题”。

  
提前预约——西方“约会”的讲究

  郑立华认为,在做事方面,西方重计划,东方重实际。他举例说,法国人会将自己一年中的时间人为地分段计划好,所有的约会都要提前至少两周时间预约,否则,即使他有空,也不会接受临时的邀请。法国人来中国商务旅行前,可能会提前两个月订旅馆、约客户,这让中国人为难——我们哪有这么早的预订业务?郑立华笑着说:“其实不用紧张,先接下预约,晾一段时间,再按我们中国人的方式提早一点点做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