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早上上课,老师突然问了一个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你们知道谁才是我的孩子吗?”此言一出,全体惊愕,一百多双探寻的眼睛一起盯向正忙着整理东西准备讲课的老师,老师倒是沉的住气,忙完自己的才解释到:“就是我是哪一个班的导师,今天下午有一个导师见面会,我们见一面吧”原来如此,大家早就知道老师们一直戏称把自己的孩子仍在孤岛上了。可怜那帮没有人管的野孩子,一年到头也难得见到几次。
其实这绝对不是我们的老师不负责任,试问,哪一个老师没有给联系方式,无论是手机还是邮箱,甚至有的老师连家里电话都告诉大家了,可是这都一年多了为什么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搞不清楚呢?别说老师,就连我们自己也是刚进入大学时匆匆见过一次,后来连老师长什么样子大概都不记得了。有人抱怨老师似乎总是很忙很忙,忙到连一个问题都没有解答清楚就开始匆匆收拾书本,也有人失落,每次在路上看到了老师正准备问好的时候,老师却像陌生人一样走过,准备好的笑脸一下子冷却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渐渐习惯了,习惯了有了问题也不去深究,习惯了看到老师就当没有看到,学校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而我们却是学生自己的独角戏。借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没有和老师的交流,没有和师兄师姐沟通,这样大学就算有多么先进的设备,多么豪华的大楼,都是一个缺乏学术氛围,没有灵魂的空架子,这样的大学生活也必然是没有多少收获的。
其实,我认为这样高低年级分校区教学是不可取的,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放在一起。在我看来它至少有四个弊端四大弊端。
一:人心凝聚难。就拿我们来说,法学院的本部在北校区,所有的任课老师都住在校本部,师兄师姐也都在那边,我们作为新生根本对法学院没有归属感,法学院的文化是什么;法学人的精神是什么;法学课程的设置什么样;就业前景如何;考研应该做什么准备,我们都没有任何头绪。这时候真的很需要一个学长来解决我们的困惑,也许你会说:“不是有大二的师兄师姐吗?”我想借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这个问题:“大一呐喊,大二彷徨”。的确,大二也许是大学里最不知所措的阶段,试问还怎么去帮助大一新来的不知所措师弟师妹。相比较之下就觉得人家经贸学院真强大,人家信息学院多热闹,人家管理学院真团结,羡慕久了,大家就认为在广外法学院是一个弱势学院,是不受重视的,无论是自信还是自尊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样何谈人心的凝聚。记得开学初期,老师说我们法律人要学会铁肩担道义,要“让法律成为我们的信仰”,如今一年之后,这个信仰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资源利用难。包括教学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这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图书馆的利用,刚进入大学时候,总听到抱怨说我们的图书馆藏书太少,找不到书什么的,我还很纳闷。还记得第一次涉足图书馆的惊喜与震撼,真的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随处飘荡的书香的确让我兴奋了很久。心理想:就这些书都够读了,怎么还说没有书呢?可是不久以后就发现老师推荐的书要不没有,要不就在校本部,渐渐发现那些被奉做经典的,那些老师强烈要求阅读的,那些被称之为学科基础的,那些知名学者穷其一生研究的书都在北校图书馆,也难怪,北校都是高年级和研究生,需要这些资源,习惯了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也不去图书馆找答案了,随便在网上检索一篇文章看看,不管学者是否知名,论著是否经典,观点是否正确,只是应付老师的课堂提问而已,图书馆也从此少人问典津。
三:学科文化建设难。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新建校园由于办学时间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缺乏校园文化底蕴,校区文化建设往往只能从零开始,但是因为北校都是高年级学生,所有有价值的讲座都举办在北校,大学城只有一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呐喊宣传,根本没有什么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就拿法学院来说,南校从我进入大学到现在还没有一场关于法律方面的讲座,每一次我们只能看看校园网上看看那些人文大讲堂和“百讲”的通知,然后慨叹自己果然是被遗弃的“孩子”。更加谈不上文化建设了。
四:校区间的交通难,包括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两个方面。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老师都深有感触,其实这也是所有分校区教学学校的普遍问题。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师资调度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办学增添了长期而又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新校区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校区办学的质量。并且大家都知道来回奔波辛苦,上完了课又赶回北校,尤其是我们学校女老师很多,相应的家庭事务应该也很忙,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和大家交流的时间,又要被同学们埋怨,老师的辛苦换不回理解和尊重,因此听说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来南校上课。
作为广外的一份子,真的很想感受到广外独特的文化熏陶,我想所有同学都不愿意一年多了还听到老师无奈地问“到底那些是我的孩子?” 学校的发展是个人进步的基石,真的很希望广外能够有一个美丽的明天,那样自己就做一条相思河里的小鱼,自由遨游自广外的怀抱里。
(作者:06法学5班 张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