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我为广外科学发展献策”征文 > 正文

【征文】换位思考 求同存异——如何在高校中贯彻以人为本

文字:潘韩婷 商英05法英3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3-27 点击数: 分享至: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2006年6月,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提出了这个要求。可见,“以人为本”对于当下中国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全国稳定看高校”,“以人为本”更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对于“如何在高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个大议题,我相信专家学者们已经有了很多丰富的见解,如果我在这里长篇大论就难免班门弄斧。以人为本有很多表现形式,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下其中的两点――“换位思考”和“求同存异”。

    高校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环境。还未真正浸泡在社会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因此,学校应给学生们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然而,这种关注与引导又不应该是“必做式”和“禁止式”的,这种关注与引导应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在我看来,通向理解和信任的最佳桥梁莫过于换位思考。

    谈到高校管理就自然要谈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者看问题的角度难免会不同,毕竟双方的利益着落点常常不一致。这时候,如果双方都坚持捍卫自己的利益始终不肯让步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而如果双方能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取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那问题就可以化难为易,实现双赢。作为管理者,出于本身的优势,更需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了解被管理者想法的同时也尝试开拓更多渠道让被管理者了解自己的想法。作为学生,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感受,那就是有时候我们对学校有了意见和建议都是跟自己说,或者跟同学说,就是不愿意找校方说,但是心里还是盼望着能受到校方的重视。这种心理存在于被管理者中我相信是正常的,而克服这种劣势心理,管理者的态度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我校之前搞的校长信箱、校长围桌就是很好的例子。本科生中实行的“导师制”也经实践证明为实现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举措。导师对学生们的关注不仅在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举我们班为例子。杜老师就经常加入到我们的班会中,和我们一起谈心、做游戏。走下讲台的老师更加和蔼可亲,同学们也更愿意在这种气氛下倾诉。这样,师生间的沟通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再比如长期存在的学生们对学校饭堂的异议。如果饭堂能从学生的角度完备自身的管理机制,而学生能从饭堂的角度体谅到后勤工作的辛勤与不易,那么这种异议是可以避免的。饭堂提供优质服务,学生乐上饭堂吃饭,良性循环由此而生,大家都得了好处,皆大欢喜。如果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多为对方想一想,那么高校的运转自然也和谐起来了。

    以人为本的另外一个表现我觉得是“求同存异”。高校本来就是一个学术天堂,一个文化大熔炉。有人给大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大学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就必然会掀起百家争鸣的热潮。既然是提倡以人为本,我们就应该尊重学术自由。虽然我们不一定接受某一个学说,但我们仍应当做到尊重的该学说的存在。只有这样,各种学说才能在磨擦中不断发展自己,或找到共通点或保留特色。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要的位子上,这也包括了要尊重人的思想。只要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思想的存在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求同存异,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得到丰富和完善,才能不断开拓学科新领域。也只有这样,学术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学校竞争力也能因此得到提升。

    其实,学生能够参与到这次主题讨论本身就是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一个最佳体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实现沟通,提高效率,取得双赢吗?我们期盼着更多类似的沟通的出现,也希望通过沟通中进行换位思考和在思想上求同存异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并享受“人本”建校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