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外表与内涵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气质与神韵。大学之大,在于其包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人文氛围。广外作为一所涉外型大学,更担当起融贯中西文化,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广外是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和特色的,这种经过数年形成的精神内核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的广外人之中,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潜伏在繁荣和谐镜像下的一些空虚、躁动与浮华。
精致与古拙
以本校区为代表的广外,其校园是典雅、精致与灵动的。正所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境,可以让人流光溢彩;而由群体所营造的一种学术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这正是一所大学的气韵所在。散步于广外校园里,可仰观白千层之重枝叠叶、苍劲神韵,可观木棉、紫荆的灿烂满枝,缤纷落英;或在可轻易寻获学子吟诵之美妙音符,或得以捕捉他们苦读的身影;而这些,都已成为广外象征之一景,在集体的无意识之中有意识地传流下去。
所以说,一个学校的历史底蕴需要有自我的文化沉淀,体现为一种古拙、浑厚的气息。这一点,正是开放的广外与其他大学如北大、中大相比所缺少的。一段引以为荣的历史,抑或几个享誉内外的大师、名人,都将成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支柱,是其博大、宽厚气韵形成的核心和重要根基。广外没有经历过曲折的历史变故,也难以确定谁可以成为这里的一代宗师,所以广外更应该努力地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更多地铸造学术以及人才的繁荣,在精致中发掘出一点可以引以为傲的“秉性”。
人的主题
冷漠世界是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生机,有了思维,因而有了色彩。可以说,广外校园也是因为有了师生这个主体才得以存在。人始终是任何计划发展的主题。
广外对人的主题的重视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校长与学生在饭桌上揭短,善纳广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presentation;各后勤的便民服务等,从管理、教学、服务各方面都一直追求着一种人性化。但是必须看到,尽管我们都积极而且用心去实施,然而所得到的效果却往往并不如预期的理想。当事情发生后才来做一个反思和弥补,当学生在多次反映后依然看见饭堂餐具上的菜迹,当依旧有人因为各种事情抱怨形式主义的时侯,应该懂得,我们缺乏前瞻性和落实性。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做好实施效率的审计以及可行性的评估,所谓之科学发展。
中西互补原则
若把多元、雅致、灵动作为广外的校园文化特色定位,我想是比较符合广外的气质的。戏剧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种专业特色的传统大赛,已成为一种品牌,一种可以宣传广外的媒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更是百花怒放,结合专业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色。广外的人正如其所体现着的一种开放和包容,是热情而活跃的。无可否认,我们把中西互补作为开展校园文化的一条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践中进步。但我们的文化是否真的是多元、雅致呢,这个却值得我们深思。我校是一个文科类院校,而各种的文化活动也是以文为主,科技、自然类的可以说是难以寻觅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活动也缺乏层次性和学术性,太过热闹而显得有点华而不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体来说缺乏后续力的原因。就好比我们有一个漂亮的发动机而缺乏汽油,无法胜任远道。应该说,我们的文化活动应该有更高的层次,而不应该太过实用主义和太多的功利性。博雅,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文的自觉
作为一个文科院校,却难以见到文学社团的活跃和繁荣,这乍一看来是有些不合常理的。所谓文的自觉,即是对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一种主动性,是在自我兴趣和意识上的一种自觉性的追求。从通选课到各种类型的等级考试,广外人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实用主义。文学、美学、哲学等一些理论课上的无知、贪睡状,更是表现了对学术理论的一种疏远和畏缩。缺乏理论支撑,缺少内涵,也是气息薄弱的一种表现。
文的自觉,需要个人的觉醒,需要群体的启发和牵动。
“自我”与“无我”之境
广外人个性张扬,意气风发,有着强烈的自我,这是一种群体意象。应当说,这与以“CPU”出名的教学模式是不无关联的。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要学会如何推介、表现自我。个人的觉醒,有助于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但是,进入了社会的门槛,面临着更长的道路,就需要我们有充足的准备、长远的规划,需要我们独立探讨所遇的种种。而向“无我”迈进,是一种长远的目光,是对社会的关注,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把自我融入无我的世界之中,增强对社会体验的主动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浅览广外精神之境,需扬其精髓而博其采也。走向实际的同时,走向一种高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