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科技活动月专题 > 正文

【科研人物访谈】唐小松:做学术是一种职业兴趣

文字:记者 郭露璐 实习生 陈小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6-19 点击数:


  本网讯 2008年,法学院教授唐小松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发表了《现实主义国际法观的转变:对共生现实主义的一种解读》、《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等影响深远的论文。作为国内知名学者,唐小松教授工作繁忙,然而他却欣然从南校赶来北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唐小松刚到达受访地点,来不及喘口气休息,意外地从包里拿出一个几天前的馒头,笑称:“我是十年如一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香港讲学期间
唐小松在香港讲学

学术是我一生的兴趣

  “要说到做学术,其实我是最没条件的。”唐小松的开场白不免让人讶异。原来,他一家六口人,父母也都已经80高龄,环境吵闹,唐小松笑言是“动物世界”。“不管环境如何,自己要创造条件,现在我已经习惯了noisy的环境。”

  10年前,唐小松被学术吸引,义无反顾做起了科研,强烈的责任心使他日日夜夜工作,不知休息。他坦言,自己并不追求名利,只是因为对学术的浓厚兴趣,让他一直走到现在,学术已是他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他的生活,除了教学,便是学术,有时连自己吃了午饭都不知道,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我是2004年晋升教授的,那时候北京有位学者开玩笑说,在中国,一旦做到教授,就不会那么热心钻研学术了,就忙着学术走穴去了。”唐小松却并没有因此懈怠,坚信学者对学术感兴趣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

09年5月9日在上海做关于中国财富未来的演讲
唐小松上海演讲留影

  “学术做大做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学术就是不能浮躁,不能功利,要一点一滴做出来。”唐小松在谈到做学术的方法时如是说。他指出,做学术其实是一个过程,是先有过程后有结果,只要在做,在坚持,不管大小,总有一天会出成绩,而剩下的,一切都会很自然。如果汲汲于名利,过于强调达到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唐小松的童年很苦,生活没有保障,七岁就开始背着镰刀上山砍柴,家里一碗米饭三个人就着一起吃,唐小松笑着说自己那时候是真真正正的皮包骨。小时候的苦难经历,恶劣的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毅力与精神,永不放弃,坚持,挑战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撑着他,使他往后在遇到任何人生困难时觉得都不值一提。

  他拼命读书考上大学,读硕士时就已经开始赡养父母,到后来,做专职口译,专职翻译,考入复旦求学,入广外做老师,去加拿大做学术访问,再到哈佛的访问学者。一路走来,唐小松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正是在复旦求学的日子,唐小松对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养成了玩命的习惯。严格的导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98年到现在,他一直保持着执着的学术姿态,十多年来,对学术的兴趣没有丝毫减弱。思考是他的习惯,他一直在关注思考国际敏感问题,前沿问题,锻炼出了敏锐地捕捉问题的能力。他笑言:“悟性是需要一点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兴趣养成习惯,习惯使人思考,思考便会出成果,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唐小松对广外有着很深的感情,正是在这里,他的学术开始定型,有了飞跃。他坦言,广外的环境比较宽松,给了他安静思考的机会。

哈佛经历是我宝贵的财富

  2007年至2008年,唐小松以一名访问学者的身份踏上了哈佛之旅。在这里,他自己研究课题,授课,偶尔也在哈佛附近讲学。哈佛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机制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哈佛大学的教学是“外松内紧”,授课很放松,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打断老师。但是,哈佛的教学体系纪律很严,不管你是旁听生还是正式学生,只要你注册选修了某门课程,那么你不来听课是很严重的问题,会导致任课老师的警告、取消听课资格或者不给成绩等待。科研方面,哈佛的文科博士至少要六至八年才能毕业,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在论文构思、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找导师咨询课题。

在哈佛期间与哈佛同事在一起
唐小松与哈佛同事一起

  唐小松坦言,哈佛的学术机制对自身影响很大,中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现在,他的授课方式可谓“中西结合”,讲课着重启发学生,培养发散思维,在有限的课堂里传送大量的信息。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把学习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上。他给学生布置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有理,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标准答案”。

爱科研,也爱教学

  在唐小松的字典里,“科研”和“教学”二词从来不存在矛盾。他感受颇深地说,当他忙于准备教案的时候,正是他收集资料和发掘新学术主题的好机会,每一次授课,都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而与学生的交流,常常会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教学相长,每一次交流都是在完善自己的信息,同时又会得到学生的反馈,验证了课题的可行性。当年唐小松的一个学生考参加外交部的招录笔试,回来后就马上跑来找他,告诉他说考试里的一道题刚好就是教材资料里的内容。唐小松笑言自己十分感动,感动自己整理的材料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感动这些教材被证明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唐小松教授在权威期刊发表的部分成果
唐小松在权威期刊发表的部分成果

  这些年来,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仍然和他保持着联系。当谈到融洽的师生关系时,唐小松十分谦虚地说:“所有课余的额外指导和帮助,我都觉得是应该的。做学生的忘记老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做老师的就不能忘记学生。”唐小松常常与学生面谈,讨论人生、目标、考研和前景,给他们专业定位和留学选择的指导。在他看来,科研和教学都是本分,作为一名教授,他只是兢兢业业地为本科生上课,把经验带给研究生。唐老师总是和平易近人,兢兢业业,幽默,与学生没有一点代沟,他认为,现在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该是“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教学模式”。

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广外才能实现声望可持续发展

  2005年,我校提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谈及此,唐小松表示绝对的支持。他认为这个发展方向对学校声望和层次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广外才能实现声望可持续发展。唐小松呼吁学校大力地鼓励学术能力较强的老师积极参与科研。

  对于做科研的年轻老师,唐小松建议他们首先树立正确的心态,只要做出来的成果能够影响别人,就是最好的鼓励;学术是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职业的附属品,做科研就是贵在坚持。他表示,年轻老师也要做好教学工作,因为教与研是一刻都分不开的。教学会带来启发性的信息,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另外,对于实现教学科研并重的这一目标,唐教授提到要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认为本科生培养体系应以教学为评价指标,而研究生培养体系应该以科研来作为评价指标,这样我校教学科研并重的目标定位才能二者兼有。

 

 

 

附唐小松简介:

  唐小松,男,湖南安仁县人,教授,博士。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求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湖南省旅游局旅游开发总公司的口译招聘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该公司录取,从事专职口译工作,1992年下半年调至广东省中山市从事专职翻译。1994年底-1998年在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00年,获加拿大政府“加拿大研究专项奖”,赴加拿大做学术访问。

  现为广大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从2004起,多次接收美国《洛杉矶时报》和英国伦敦BBC电话采访,现为国内多家大型报刊杂志的特约评论员。从2005年起,先后多次被教育部素质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化成天下”大讲坛、中国投资理财报告会、中山大学、以及香港和内地多所大学“名师讲坛”邀请作演讲。2006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赴美留学资格,2007年-2008年在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美国外交与对外战略、中美关系、亚太地区安全与大国关系、中欧关系、国际关系理论。近年在国际关系和外语两个学科领域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美国研究》、《欧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国际观察》《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集刊》、《史学月刊》、《社会主义研究》、《俄罗斯研究》、《南洋问题研究》等该学科几乎所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2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新华文摘等转载或收录。在《环球时报》、《新民晚报》、《新快报》、《广州日报》等发表时评文数十篇。在外语类学术刊物发表英语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论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