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一位老教授,见证了广外四十五载的风风雨雨;有一个可爱的老头,被学生昵称为“蔡伯伯”;有一名严格的教师,逐句逐字地批改学生的毕业论文,描绘出“万里江山一片红”之景……他,是我校商英学院的蔡型乞,退而不休的“老广外”。此次记者将与你一同倾听他对广外的点滴印象,感受昔日的广外。
蔡型乞近照
白手创校之史
创校之初的广外可用“校址荒凉、设备简陋、师资奇缺”十二字来形容。1964年,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筹建,1965年正式招生纳贤。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蔡型乞,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来到广外,成为了第二批进驻广外的教师,同期入校的还有中大、华师、武大、南开等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当时的广外坐落于广州东北郊,即原广州石油学校旧址。因为地处偏僻,周围有许多农田,有时甚至有“迷路”的牛走过,于是广外还流传出“中国的牛经大学”的说法。
在全国物资紧缺的年代,广外无法拥有学外语所需的多媒体设备,英文系每班只拥有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为了保证录音质量,学校专门邀请暨南大学的老教师来录音。年轻教师们负责编写教材,以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为目的,他们以学校和生活为专题,分工负责,集体讨论,编写出了适合学生的教材。蔡型乞回忆说,“现在看来,那些教材还不够成熟,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谓是一份心血之作了。”
教师们大胆地拼,无畏地闯(后排右一为蔡型乞)
据蔡型乞回忆,广外创校初期,英语课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分,而是囊括了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可谓是“一门课打天下”。当时每个班有两名英语教师,一位负责教学,另一位在教学之余侧重于课后辅导及班主任的工作。 年轻教师们秉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校精神,大胆地拼,无畏的闯,在荒凉之土上开辟了一片绿洲。他们不懂就学,虚心请教,常邀请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校举行讲座,积极发挥老校对新校“传、帮、带”的作用。
师生共勉之情
当时,广外英文系有9个班,还加上一个解放军班。许多学生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为了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教师们总是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蔡型乞和个别教师更是每个周末都“泡”在学生宿舍里,对学生耐心尽心地辅导。他还告诉记者,我校的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饶彰风同志是一位好领导。他在工作繁忙之时,还关心教师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想法,深入师生群体。一天晚上,饶彰风得知一个学生生病时,他立刻让自己的司机开车送学生去医院看病,后竟因此事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公的指责。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当时英语系还成立了教学活动组,主要负责制作幻灯片和图片等教具,以便教师们的直观教学,听说领先。上课时,教师们避开中文,用实物和直观动作教学,让学生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加深印象。据说,当时有个老师为了教“cotton-padded quilt”这个词组,还特地从家里把棉被抱到课堂上!蔡型乞幽默地说,“其实不能什么都用实物,主要还是靠图片。总不能在教‘buffalo’(水牛) 这个词时把一头水牛牵到课室来吧?”
蔡型乞在授课中
新生入学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军训,接受再教育。蔡型乞当时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与学生们共同锻炼,学生们都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这可能也是他后来与学生互动良好的一个原因。对于一个月的军事化生活,他大加赞赏:“这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互动,在同甘苦中,师生们不仅加强了纪律性,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身体,也使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师生间纯朴的感情,通过教学、辅导、锻炼、生产劳动(如种菜)等多种形式建立了起来。老师们这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也许就是促使蔡型乞能退而不休,以一颗年轻的心坚守在广外这座他所热爱的舞台上的原动力之一吧。
展望未来之愿
“广外由当时的穷、小、弱到今天的成长壮大,是历届校领导与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晶。” 广外自成立之始,不断克服困难,前几届领导为广外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后几届领导开拓思路,敢为人先,不断探索新学科、新途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原广外、中大和暨大外语系与广州外国语学校共建为广东外国语学院,汇集了来自各高校的骨干教师,后来又不断从各方引进高素质人才,使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形成了今日广外人才济济的可喜局面。教师们一起努力,为学校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优秀教师。在院系方面,也由原来寥寥几个发展到今日的近20个。英语专业也从一个系发展成今日的三个大院。1988年通过各方面的积极筹办而新成立的国贸系也由两个班发展成现在的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蔡型乞和他的学生们
这些成绩都离不开领导的开拓,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更离不开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拼搏。当被记者问到为何退而不休时,蔡型乞激动地说到:“我是国家培养的,是广外造就的。现在我还有一份力量,为何不出?”他还动容地告诉记者,当年由于国家免收学费,还给予助学金,而公费医疗又使他羸弱的身体得以改善,才让他得以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来到广外后,他又与学校共同成长,一起经历了这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对广外有了情,有了依恋,并不是一句“退休”就可以切断的。据记者了解,蔡型乞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种作息习惯:早上一大早就到教研室,先看书,后上课,直到中午12点过后才回家,而下午一般6点半后才回家。今年的五一假期,他还为了批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而整日留在办公室里。言及于此,蔡型乞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做了广外许多老师比我做得更好的事情。”
那些当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是广外建设的“功臣”(前排右二为蔡型乞)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蔡型乞娓娓道出了广外创立之始的艰辛,发展之际的激情及对现在广外发展的深深祝福。他感叹道,“四十五年啦,弹指一挥间。我想了两句话:回首昔日举校同仁披荆斩棘共图百年大计,放眼今朝满园桃李高歌猛进齐庆四五生辰。广外硕果累累,前途似锦啊!作为老广外,能不为之振奋吗?”
附:蔡型乞简介
蔡型乞,英语教授,1942年8月生,福建省石狮市人。1961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65年7月毕业,即分配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之前身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教。1984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英国爱克萨斯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6年12月晋升教授职称。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擅长本科生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笔译相关的各科以及商务交际方面的教学;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有一定研究,开出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应用翻译实践》等。
曾任第九届广州市白云区人大代表、第八届及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曾受聘为国务院法制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英语翻译组成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法律文件译审专家。曾翻译、校译大量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文献资料等。是在大陆、港台畅销的获省级社会人文科学奖的《英汉国际经济贸易词典》主要编写人员之一,参编、审校过数种英语教材,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数次评为大学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获得教学一等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十多年来一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