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您是否还记得上学期那场激动人心的“全国口译大赛”?口译,作为我校的龙头学科之一,其成功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而朱道敏就是其中之一。她为口译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伴随着云溪河水的潺潺声,拾级而下,记者一行来到相思河畔一栋精致的小别墅,走进了这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家中,听她缓缓道来那些她和广外的故事。
情起广外,坚守教育岗位
走进朱道敏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茶几上的英文报和一副眼镜。尽管离开教师岗位十余年,英语学习仍然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朱道敏笑着对记者说,“我以前是搞这个的,所以不想让它生疏了”。明媚的春光透过窗户照在朱道敏脸上,使她显得更加神采奕奕。记者也仿佛看到了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年轻时在讲台上的风采。
1972年,在文革影响下,原工作于广东外事处的朱道敏被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现为我校英文学院)任教。由政入教,朱道敏坦言,自己当时是情非得已。由于文革,教师这一职位甚至一度让她感到害怕。朱道敏还向记者介绍到,当时外语学院条件很差,两家人分住一栋小楼,雨天时屋外渗水,屋内漏雨,没有水泥路,室内室外一片泥泞。然而即使生活艰苦,她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教育岗位上。朱道敏告诉记者,当时她觉得没必要回去了,学院是个更让人亲近的地方,而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教学工作不仅有意义,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她体会到和学生在一起,她自己也变年轻了。
情系广外,回忆口译风华
来校三十余载,让朱道敏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校充分发挥外语优势,在服务社会方面做的一些实事。她向记者讲述到,自1973年起,她和我校的肖慧云、陈明初、王桂珍、孙受熊老师一起负责广东广播电台的英语教育节目。随着广东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英语教育栏目的开办也符合了许多人的希望,因此这档节目在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听者甚众。而为了扩大教学效果,朱道敏等一群老师还会在节假日到广州图书馆门前,对听众的疑问进行解答。连续二十余年的英语广播教学,不仅发扬了我校特色,吸引了众多听众,提升声望,还为人们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朱道敏回忆到,担任过我国各大酒店咨询专家的张健强年轻时就是通过坚持听她们的广播和自学来学习英语的。
1976年我校电教馆口译课堂
朱道敏1976年讲授口译课
此外,外语学院还积极承担当时广州的外事接待活动。朱道敏提到,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路过广州,其欢迎大会的翻译任务便由我校承担。我校的社会服务不仅在国内,还延伸至国外。1977年,时任西语系法语教师的黄建华被派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译审。几年后,孙受熊老师被派往联合国担任英语译员。
情建广外,见证口译远航
广东作为外向型城市,英语口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0年代,在黄建华的倡导下,我校依靠师资和人才优势,创办口译课程,开启了广东省口译教学先河。然而当时口译课程在中国各大高校均处起步阶段,教材尤其匮乏。我校一群经验丰富的教师便自行编撰起了教材,而教材的主编便是朱道敏。在学生英语底子薄、教学设备落后等困难下,通过教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第一本口译教材《英语口译》最终于1991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当时被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广泛采用。关于当时的口译学科,朱道敏介绍到,口译教程主要分为政治口译、电影口译等几类,而口译教材的内容也涉及工农商、人文、环保、航天等方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情寄广外,放飞美好希望
1995年,我校的英语口译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并于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同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2004年英文学院的“专业口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对于这些成就,这位口译元老会心一笑,表示了她对我校的信心和她对我校保持固有优势不断发展的希望。同时,朱道敏还勉励我校学子要刻苦学习,克服“务实多,务虚不足”的缺点,多读书,这样才不会出现“底气不足”的现象。
记者手札 初闻朱道敏的声音,清脆文雅,误以为正值四十韵华。与记者交谈时,她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有条不紊地述说。采访末,对于记者的合照,浏览照片的要求,她也都爽快答应。朱道敏的热情和温和如春潮暖波,荡漾在记者心间。
1986年朱道敏与丈夫在旅行途中
附朱道敏教授简介:
朱道敏教授毕业于燕京大学和外交学院,精通英语和法语,先后在外交部和广东外事处工作,并且是广东外事处的一流口译员,后转教学。离休前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持口译课程,曾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大学讲授“中国社会和语言”、“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