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莫重于尊师”,石佑启教授是我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能够跟随石老师学习是我莫大的荣幸更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我的专业是法律硕士,在师从石老师差不多两年时间里,从一开始对法律的一知半解,现在我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进步显著。石老师常常给我们强调,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的,要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虽然和石老师接触时间并不多,但我却早已被石老师渊博的学术知识、严谨的治学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我至今都难以忘记石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次课。讲的内容是宪法的历史发展,石老师旁征博引,从历史发展到各国的现状对比,各种案例信手拈来,表达准确精炼,语调抑扬顿挫。同学们一反常态,表现的不是对宪法枯燥的排斥而是全都聚精会神,掌声阵阵。
整个课堂讲得既有理性,也有激情;既有逻辑,也有实例。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要想在一堂课里把枯燥的宪法知识讲授的如此生动,而且能够讲得如此游刃有余是不可能的。正是通过这堂课让我认识了石老师,之前只是听说法学院有一位行政法大家,只是凭空想象,但未曾一睹大师的风采。也正是因为这堂课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跟随石老师好好学习行政法。
石老师在学校一直担任行政职务,但他对学术上的追求执着并坚韧。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和著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20余部法学著作。其中,石佑启教授的专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从现代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着眼,从范式转换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行政法与公共行政的演进关系,概括了传统的行政法学范式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必须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进行范式转换,从而勾勒了在现代公共行政背景下的新的行政法学图景,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促进行政法治制度创新,更好地解决公共行政变革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填补了行政法学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作为石老师的学生,我有很多机会参与一些重大课题的旁听,也会有很多机会做一些协助工作。与石老师一起讨论的时候,他总是耐心的听我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一一的进行评论与指点。他对于治学的严谨也是超乎想象的,每一次有文章给老师批阅,他总是反复阅读,行行批注。石老师从来不把他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导。他善于条理性的分析,拿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做对比,深入浅出,细致入微。每次与石老师的谈话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是如获至宝,非常珍惜。
我认为导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老师在学生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石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无论是在校园中见到石老师,还是去他办公室请教,石老师永远都是和蔼谦逊,永远都是仪表堂堂,气度不凡。更重要的是,石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石老师会考虑每一位同学的特点和专长,分别指导,多方向多领域发展,使自己的兴趣与法律方向得到很好的结合,这也正是法律硕士培养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石老师也重视我们的英语能力,他时常教导我们读书一定要读专业经典作家的书、读大师们的书,一定要看原著,不要先看那些解释性的文章。要结合“外语”和“法律”的优势,实现最大的突破。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石老师正是用他的一言一行实实在在的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要用我更大的努力与热情争取学术上的提升回报老师的辛勤栽培与真情付出。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世间最伟大的莫过于老师,我要把心中的万千思绪化成一句话送给我的恩师石佑启教授,我要对他说一句:“谢谢您!”
评语:文字朴实无华,材料典型鲜活,结构层次分明,成功刻画了其导师学识渊博、作风严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