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如果提到教授,你会想到什么形容词?也许你会说他们博学,是学术界的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也许你会打趣地说他们几乎每个人鼻梁上都托着俩杯底儿。在我校有这么一位长者——杨韶刚教授,他是心理学界的名师,是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求学道路上的导师。杨教授是我校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同学们都习惯亲切地称他为“杨老师”;杨教授的多篇研究成果在优秀刊物上发表,他却低调地跟同学们说“我们一起探讨”……就是这么一位长者,他优秀但不张扬,他严谨而不失灵活,这位长者用自己的风格在研究道路上奔跑。
杨教授的治学态度严谨却不失灵活。要说到杨教授的治学的风格,那是一个严谨,这个严谨是明显基于对学术研究的客观探索精神。作为一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探索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从没因经验丰富而放松要求,而是事事要求严格,不放过容易疏忽的细节。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记得杨教授指导我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教授而对学生的论文敷衍了事,而是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予指导,甚至连我的逻辑结构、写作词汇选择都悉心指导。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杨教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一点都不含糊,论文结构标准,甚至连表格、字体都严格把关。为了让我对学术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还专门为我准备了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杨教授指导我的时候,并不是古板地指导,而是从不同角度给我启发,鼓励我大胆设想,哪怕是思路并不正确,教授都给予鼓励,他说:“只有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你才有更直接的体会,即使有偏差,但你会非常清楚问题
出在哪里。学术研究需要你们去大胆想象、假设、需要你们去创新。”
杨教授是一位和蔼、耐心的长者。自打教授做我的导师起,他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事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一位长者、长辈角度去辅导学生,甚至在安排约见时间问题上,教授都会将就学生的时间,哪怕是约在下班后、周末,他都尽量满足学生要求,他心里装的是学生,为的是学生。杨教授喜欢和大家在一起,脸上总挂着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这微笑不是机械的微笑,而是对学生、对同行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信,这传递的却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任,一种对大家的爱。在论文撰写阶段,我多次约杨教授指导论文,杨教授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甚至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一一介绍,这给了我良多启发。当杨教授知道学生生病了,还专门嘱咐:“注意休息啊,别太辛苦了!”也许这话看似再平常不过了,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就像家长对孩子的一份温暖的呵护。我作为一名学生,听到这样的问候,感动油然而起。这是导师对学生的爱,家长对家人的爱。
杨韶刚教授,作为一位教授,他做到了;作为一位长者,他也做到了。如果你要问是什么支撑着杨教授这样的状态?因为他是一位老师,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评语:事例具体,能够抓住细微之处描摹人物,读来让人可以真切感悟到杨韶刚教授的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对其导师的敬佩之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