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纪念梁宗岱诞辰110周年 > 正文

【纪念梁宗岱】(3)黄建华忆恩师:宽厚长者 严苛教授

文字:陈舒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0-31 点击数:

   

    著名学者梁宗岱1970年始任教于我校前身——广州外国语学院,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3年。这位集诗人、翻译家、理论家、制药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一代文人,人生几经沉浮,晚年选择将文化积淀留存白云山脚,云溪路上。他身上有怎样的性格密码?我们又该如何破译其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梁宗岱诞辰110周年之际,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梁宗岱弟子黄建华教授追忆恩师,为我们细细解读。

谈率真性格——
若不求真宁弃文从医
    梁宗岱的性格有其可爱之处。“他胆大,不怕得罪人。因为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世界才精彩。”对于一些留学归来的人,梁宗岱直言他们是“草包博士”。而他本人留欧七年,却没有带回来任何学位,而是跟国外文人“混在一起”,经常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诗人瓦雷里交流。
    在黄建华看来,梁宗岱能在不同场合保持自我,从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这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他忆起文革时期下乡劳动时兴起的写民歌热潮,人人嘴边都挂着今天自己写了多少民歌。“连我们这些学生都统计自己每天写了多少首,梁先生一首都不写,所以尽管在那一段时间,他也没有违心之作。”他将梁宗岱刚直不阿的性格与文革时期一些阿谀奉承的言行相比较,认为梁宗岱即使在特殊时期仍然保持自己的“真”,难能可贵。
   “因为表面的情况而趋炎附势,这样做人很不地道。他宁愿不写诗歌,把心思搞那药去。”与鲁迅弃医从文不同,17岁便获“南国诗人”美誉的传奇学者梁宗岱弃文从医,让许多人不解。据黄建华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其青年时期受钻研中草药的父亲影响。除了客观原因,其性情也发挥一定作用,梁宗岱并不愿受当时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因而解放后鲜有作品问世。黄建华并不感到惋惜,反而觉得是好事。“编全集时要考虑是否收编文革时期的违心之作,而梁先生的作品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黄建华看来,搞文艺的人不能昧着良心,要真正有灵感、有冲动才能进行创作。

解学术个性——
“走内线”自成一格
    梁宗岱曾经说:“只有细草幽花是有目共赏——用不着费力便可以领略和享受的。欲穷崇山峻岭之胜,就非得自己努力,一步步攀登,探讨和体会不可。”他认为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走内线”,一种是“走外线”。走内线就是依靠心灵的感悟,尤其在文学和文艺批评方面。相反,走外线就是靠“钻书”,一字一句的考证。黄建华说,梁宗岱正属于注重感悟的“内线”人才,自成一格。“人的造诣和性格是不同的。我比较欣赏有悟性的人,因为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写出闪烁灵性光辉的文章,而死抠书本的人是无法做到的。”梁宗岱不喜欢“走外线”的学问,并不看重文章的背景和考据,他重视的是从中能理解和感悟到什么。
  对于两种人才的培养,黄建华认为不能走极端,一方面要鼓励悟性和创造,另一方面要做好学问的考察。走内线和走外线各有长处。“当今讲求规范,有时候对于有创造力的东西,人们反而不觉得有多少学问。”他表示,不能否认走内线的文章的价值所在,如果否定内线将会陷入无法发现创造的危险境地。

忆难忘往事——
宽厚长者与严苛教授
  谈及梁宗岱对自己的影响,黄建华说道:“我基本上跟他不是一个性格的,他具有诗人的风范,比较自然流露。”其性格直爽,欣赏有才干的人,包括后辈。在黄建华眼里,梁宗岱是一位宽厚长者,对后辈很宽容,但在业务上的要求异常严苛。黄建华是中大第一届法语系的学生。当时班级很小,只有十个人,所以老师作业改得比较勤。他回忆说当时自己比较勤快,经常把文章交给梁宗岱批改。其中有一次他把一篇精心写作的文章交上去,以为一定能够拿到5分,没料到发下来时只有3分。他有点不服气,但梁宗岱执起本子一看便问:“这句话是你写的吗?”这一问把他问住了,文章中有一句话是从别的文章直接引用来的。最后他只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黄建华说,懂外文的人有一种鉴别力,一眼便能看出学生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句子出自何处。他认为能将此事记到现在,说明那是一个相当大的触动。                                       (陈舒婷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