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在外,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烦恼:衣服大了,裤子长了,新买的衣服不合身了,母亲不在身边,自己却对针线一窍不通。而北门附近那个黑皮肤、短头发、微微发胖、看起来和蔼朴实的谢阿姨,凭着一手娴熟的技艺渐渐吸引了众多广外学生的光顾。
谢阿姨来自湖南,不太善于言笑,但待人诚恳朴实。在家里七个小孩中她排行最小,以前家里穷,哥哥和姐姐都跑到广州打工,98年她也来到广外。在学校里做了3年后勤工作之后,阿姨在校外摆起了个小摊子,卖起了电话卡来,小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的。
由于以前在校书报亭附近帮人改衣服的阿姨不做了,很多学生都找不到地方改衣服,阿姨便把以前学校里老师送的一架缝韧机搬出来,做起小生意来。即使是“新手上路”,但凭着年轻的时候在制衣场工作过的经验,阿姨有着一手娴熟的技艺,生意倒是做得红红火火的,普通的缝缝补补对她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在阿姨的缝纫机旁机,堆放着满满两个麻袋的衣服,阿姨告诉记者:“每缝周末,同学们逛街回来后生意会特别好,很多同学都把刚买的新衣服拿出来改。”
谈到家里的情况,阿姨乐呵呵地说:“老公也在广外打工,家里两个小孩,一个已经出来工作了,小儿子19岁还在读书,凭着自己的小摊子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多元,生活倒也无忧,加上很多老乡在这里,一点都不感觉孤单。”在采访半个钟的时间里,陆陆续续有十余人光顾阿姨的小摊,阿姨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书包、鞋子也有人拿去修。一个女孩子把裤子松脱的橡筋拿去换,阿姨竟然慷慨地告诉她:“你自己先把线拆了,我免费帮你做。”
“钱是赚不完的!家里老人家很挂念在外的儿女子孙,最重要是一家人开开心心。”阿姨对工作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谢少萍)
人物:颜阿姨
职业:卖卡“老手”
地盘:国商宿舍门外
名言:顾客就是上帝
在很多人眼中,面前摆着爬满数字的木板、每天雕像般坐在北门和食最鲜附近一带的“卖卡一族”,都是难得的敬业人士。长期驻扎于国商宿舍门外的胖阿姨就是一个好例子,每次当记者有意无意经过那一带的时候,胖阿姨的身影总会不自觉地映入眼帘。
据了解,胖阿姨是湖南人氏,姓颜,来广外已经5、6年了,曾在广外音像出版社工作,但后来为了多赚钱养家糊口,就转行成了“卖卡一族”,这一卖就是四年,一下成了广外附近的卖卡“老手”。谈及为何选择卖卡这一行时,阿姨笑开了,她说:“电话每个人都要打,无论男女老少。还真别说,我的电话卡天天有人来买,每天大概能卖出个20、30张,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个千把块。”胖阿姨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1点,她有时甚至把自己的用餐时间都花在那块木板后面。
谈话之间,有客户光顾,胖阿姨不敢怠慢,连忙招呼。几回问答过后,交易成功,本以为金钱过手后,阿姨的一单生意就算结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金钱过后,胖阿姨竟然还会帮顾客擦开密码进行充值。当记者追问原因时,胖阿姨微笑着回答:“顾客就是上帝,如果顾客要求我帮忙,我就尽量做到最好。”
谈话继续时,胖阿姨的手上多了一圈毛线。她说,这是给远在湖南的孩子织的毛衣,工作闲暇时就织一下。说起孩子,胖阿姨滔滔不绝:她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现在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以前她曾把女儿接来广州读书,但后来发现这里的治安令人担忧,而且孩子在这里的话,她要花很多时间照顾他们,如此一来会耽误生意,所以就把孩子送回家了。说着,她看看放在前面的木板,笑着说:“卖电话卡有这个好处,我可以经常打电话给两个孩子。”虽然无奈的生活把胖阿姨和孩子远远地分开在两地,但是由于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即使是在远离家乡的广州、在“洋学堂”附近、在爬满数字的木板背后,胖阿姨的生活还是过得安安稳稳。她说:“我跟周围的人小贩、同学都很熟悉,关系都挺好,平时大家见面都会互相开开玩笑。虽然有时候会碰到一些很难侍奉的顾客,但总的来说,我在这里过得挺开心的,光顾的外国人也不少。”
(刘丽斯)
人物:“路边汤”夫妇档
职业:卖老火靓汤
地盘:服务区出口
名言:必须有恒心
每天下午4点左右,北门服务区靠近天天超市的出口处,总能看到一对夫妇搭档卖老火靓汤的身影。一部手推车、十个分量十足的超大汤瓦锅、加上一辆有载重后架的单车就组成了他们的“揾食”行当。伍氏夫妇的“路边汤”成为北门食街众个体户中普通而有代表性的一块招牌。
讲起在北门食街三年如一日的这种生活,伍先生的最大感悟是做事情必须有恒心。“尽管只做下午的生意,我们必须早上7点钟就起来准备。对原材料的采购需提前做好,每一锅汤的汤料都要保证充足,火候十足。不然就不会有‘回头客’,生意自然不能做好。”
看着熙熙攘攘的顾客,伍先生表示每天的净收入只不过几十块钱,“就只够凑合着过日子吧!”他笑着说,并不同意一般人认为的这样容易赚钱。“我们做的基本上是学生生意,能做开的就只有周一至周四的时间,周末时候在校的人少了很多,也就不做了。另外,季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秋天和冬天就好一点,变暖之后就没有太多机会了,所以我们也必须抓紧这个时机。”
谈到了城管人员对个体小贩的驱赶,他们倒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忧心。“我们每天都要给钱陈田那边来的人。”伍先生对此已习以为常,他口中的钱就是指在这里“经营”的保护费。“他们要来的时候始终会来,不过这点钱算是维持平日生活的一点保障吧!”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梁曦)
人物:张伯
职业:修自行车
地盘:广外服务区门口左侧
名言:知足常乐
相信广外“有车一族”对服务区门口的修单车张伯一定不会陌生。张伯身材不高,皮肤黑黝黝的。虽然工作环境不是很好,生意也很零碎繁忙,但是张伯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很积极,脸上成天挂着乐呵呵的笑容。“知足常乐嘛!”张伯一句很简单的话却能给我们这些身在福中的“天子骄子”一些启发。就凭着自己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张伯在广外学生中很受欢迎,同学似乎也都很相信张伯,都很放心的把自己的爱车交给他修理而无需担心要付很多的修理费,“在这里打打气都是不收钱的。”张伯说。
据了解,张伯是河南人,今年57岁,他是在河南老家的时候自己学会修车的。从1981年开始帮别人修车的张伯,已经修了足足二十多年的车了。张伯在家乡河南修了将近二十年的车,直到六年前他儿子来到广州打工,赚了一些钱,就把张伯他们从家乡那边接了出来,张伯一家现在都住在陈田村。
“修了几十年的车,我还是不舍得我手中的工具啊,我是一个在家里闲不住的人,于是就来到广外这里修修车,也可以补贴补贴家用。”张伯家的几个儿女在广州都有自己的工作,做的都是力气活,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是由于全家人都很努力工作,所以生活过得也挺红红火火。“我都一把年纪了,我辛苦点无所谓的,但是我希望看到我家里的孩子都能在广州立足,过上好日子。”谈到自己的孩子,张伯的脸上不禁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张伯挺喜欢在广外服务区工作,因为来这里修自行车的老师和同学们很有礼貌,容易沟通,不会和他斤斤计较。张伯一天下来也就赚个30多块钱,被抓住了的话一天的辛苦就全白费了。
张伯告诉记者,最近服务区刚来了另一个修车的摊位,但他表示,只要大家和和气气做生意,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竞争对手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有钱就应该大家一起赚,毕竟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陈军)
人物:山东大哥
职业:卖山东煎饼
地盘:思文书店旁边
特点:厚实勤快,不爱说话
这个冬天,每次走出兴华楼门口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个卖山东煎饼的小摊子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这种山东的高粱玉米煎饼在广外蛮受欢迎的,卖煎饼大哥厚实勤快,话语不多,始终一副认真投入的表情,不靠嘴皮子招揽生意,最多询问一句“要不要辣椒?”。
卖煎饼的大哥来自山东,看上去30出头,他独自一人来广州谋生,妻儿都在家乡。玉米煎饼是山东的特产,大哥笑着介绍说:“在我们老家,我们天天都吃这个,就跟你们吃白米饭一样。做这个煎饼手脚要快,我们那边都是女孩子做,男的很少做。”
大哥是今年春天才首次来到广外摆摊的,夏天的时候生意比较差,他就回山东老家去,最近又“卷土重来”。大哥告诉记者,以前摆摊一个月要交150元管理费,用于卫生监查,现在有关部门不让摆了,前阵子才被罚了款。问及收入的时候,大哥笑笑说:“还好,过得去。”言语之间略显无奈。
交谈时,他一直都没能闲下来,陆陆续续有人过来光顾。有个女生过来要了一份,大哥看她掏出一张100块,就笑着跟她说找不开,等改天有了零钱再还钱就可以了。不知道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挺严肃的大哥这时候突然显得特分外亲切。虽然只是两块钱,但那是他对一个陌生顾客的信任,足以让人感觉到他的温情和憨厚。
其实细细观察,他的温情似乎是无处不在的。递过煎饼给顾客时,他始终带着淡淡而亲切的微笑;由于忙不过来,让顾客自己拿塑胶袋时,他总会礼貌说上一句:“请你拿一下胶袋好吗?”或许正是受到他的这种信任和温情的感染,就算人再多,交易也始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一个人出外谋生不容易,但是朴实的山东大哥凭着一颗温暖的心,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生存空间。
(阮涵)
人物:柴大叔
职业:卖臭豆腐
地盘:继教门前
特点:怀着开店梦
小小一块的臭豆腐,黑不溜秋,其貌不扬,却因为浓重的口味和入口的酥脆让不少人视之最爱,也无怪乎每天傍晚时分,总有不少人来到继教门前的臭豆腐小摊,要一饱口福。卖臭豆腐的大叔姓柴,身材中等,瘦削,话不多,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下豆腐的动作总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
大叔来自湖南,关于湖南的风味小吃臭豆腐,大叔告诉记者,其实那黑黑的豆腐皮是用茶叶发酵而成的,闻着觉得臭,吃起来却香。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所以来买臭豆腐的大多是熟面孔。
“开头我是在工厂打工的,后来有点小本,就摆摊卖小吃,替自己打工总比替别人打工强点吧!”听大叔说,臭豆腐是他花700块跟别人学的,他已经在广外卖5年臭豆腐了,而他的妻子则在北门服务区外卖煎饼。每人每天都有几十元的收入,一月下来也有两三千块,生活虽不富裕,但也足够过日子了。
大叔有一个儿子,在陈田村一所专收外来工子弟的民办小学上一年级。由于没有广州户口,大叔打算让他初中回老家读书。“有没想过开一间小店,好让以后生活稳定点?”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大叔先是点点头,随后笑着又摇起头来,“哪有这么多钱啊?北门那边一个铺位租金一个月就4、5千,连外面摆烧烤的都要一千块一个月,而且在这边摆摊都是不定的,说不好哪天城管,或者陈田村就不让你做了,把你的铺子拆掉你也无话可说。”关于将来,大叔也没有什么想法,“就这么过着,也没想以后怎么样。开铺的事,以后再说吧!”
(蔡俊)
人物:凉面阿姨
职业:卖凉皮凉面
地盘:兴华楼对面
感受:生意难做
晶莹剔透的凉粉,伴几样凉菜、几勺花生酱,最后再搅拌一下,就这么简单、短短几道工序,一道美味的具有陕西特色的凉菜就完成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特色小吃,但是每到吃饭时间,兴华楼对面卖凉皮的铺子从来不乏追捧者。除了这个特色凉皮外,吸引大家的大概还有那位和蔼可亲的“凉面阿姨”。
阿姨是湖北人,来广州已经四年了,现跟她的妹妹在陈田村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厅的房子,两个人一起生活。而孩子则跟着丈夫在老家读书。在做凉面生意之前,她一直在广外附近卖糖水。去年上半年,因糖水的准备工序太多太麻烦而改为卖凉面。谈及最近的生意状况,阿姨略显无奈:“天气冷了,都没多少学生吃凉面了。”
阿姨告诉记者,一盒凉面只能赚几毛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也只能赚个二十几块。除去250元的铺面租金,还有300多元的房租(包括水电费),每月还得交卫生费,交完所有的费用就根本没剩多少钱可以寄回家了。“都快做不下去了。这个东西又辛苦又赚不了钱,有时候我都回不了家。”阿姨的脸上写满了愁苦,“每天早上要五点就起来准备那些配料,还要买面买粉,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涨价了,只有凉面的价格不能涨。而且,天气一冷就做不了了,没多少人买。一年下来,至少有四个多月是没生意的。”她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脸上满是皱纹,满脸的沧桑。
没想到,那张和蔼的笑脸背后,隐藏着如此无奈的辛酸。“唉,很累的。你看看,我的头发都白了。”阿姨的头发被风吹得有点凌乱,透着灰白的光。
(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