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现代生活中,口头流行语丰富多彩。在广外校园里,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对于心情的感慨,“郁闷”一词更是男女通用,南北通吃。“我晕”、“我倒”、“我顶”、“汗”……数不胜数。这些口头语已经成为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面镜子,也充分反映了大家的生活心态和部分价值观。我们在网上对一些同学进行了随机的调查,发现,大出风头的词语有以下这些:
一 “汗”语言学院
1 郁闷
流行指数:★★★★★
解析:如果你遇到一个非常难堪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尴尬;而如果这种尴尬带给你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么这种压力,就可以称之为郁闷了。
同义词:烦、无聊、不爽、空虚、痛苦啊、伤心啊……
光荣榜:欢迎光临“一起郁闷”网站—
典型例句:“电脑又中毒啦!郁闷!”
“为什么饭卡这么快就没钱了,郁闷!”
“今天超郁闷,第一次逃课,老师就点名了。”
典型事例:某学生干部抱怨“那晚和院领导吃饭,兴起喝酒。领导实在太‘老奸巨滑’啦,一杯酒可以敬一群人,而我却这么老实敬一次酒就干一杯,最后还落得个‘酒鬼’的光荣称号,郁闷死我了。”
英文写作教师诠释郁闷 “MOROSE”:“现在最流行的‘郁闷’,大家知不知道英文怎么拼?这个单词很好记,‘MO-ROSE’是郁闷的意思,‘MO’相当于广州话的‘无’;‘ROSE’是玫瑰的意思,女生‘无玫瑰’花收,能不郁闷吗?所以大家要好好记住这个单词喔!”
2 晕菜
流行指数:★★★★★
解析:北京最新流行语,“晕了”的意思。此词的前身是“晕”, 针对某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表示惊讶、难以置信、不可理喻。 “晕菜”的发起者应该是极其厉害的人,所做的事情出人意表、效果令人无话可说,才有资格让别人去“晕”。
同义词:晕、晕倒、我倒、我晕、FT(faint、有没有搞错……)
光荣榜:被收入《Q版语文》(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应用情景:“晕”、“晕菜”均有很强的表现力,见到夸张离奇的动作,碰到很奇怪的事情,遇到不情愿的要求,一句“我晕!”或“晕菜!”即把惊讶或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典型例句:“我晕,你的话真恶心!”
“我晕,这几天怎么老下雨!”
“网上泡了一年的漂亮MM居然是偶家老姐,偶立马崩溃加晕菜!”
3 顶
流行指数:★★★★☆
解析:脱胎于网络,在论坛某主题下面跟贴发表意见称为“顶”,后引申为“支持”的意思。此语在男生群体中流传广泛。与“顶”相对的是“沉”。
应用情景:一种是正儿八经表示支持;也可以表示已看过此贴但不想发表具体意见;经常用于表示强烈支持的情境下。有人甚至连续打出十来个“顶”,以示其异常激动的心声。
典型例句:“好帖子!厉害!我顶!”
“兄弟们,我正在进退两难之间啊,帮忙顶一把呀。”
4 汗
流行指数:★★★★
解析:网上交流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意义相似的还有“寒”。字面理解为全身流汗,含有敬佩,惊讶,被吓到等意思。
同义词:寒 ,巨汗,狂汗,暴汗
应用情景:这个词很生动。人在受到震动之后常会有颤抖,流汗等反应。因而在听到一些比较夸张,出乎意料的消息和言论的时候,大家就用这个词来放大化地表达自己吃惊,“害怕”,惭愧,无奈等感受。现在这个词在使用时还经常被转化为图像表情的形式,显得更加形象。
典型对白: A:你今天没课?
B:恩,主观上没课!
A:汗~~
5 MM
流行指数:★★★★☆
解析:起源于另一个风靡一时的流行语“美眉“,为“美眉”的拼音首字母缩写。顾名思义,美丽的女生。但是随着语言文化的鸿沟不断缩小,MM今日已呈现出作为女生统称的趋势。同时,“MM”的另一个常用意思为“女朋友”。在此亦提醒读者,现在少数“想象力丰富”者也将“MM”作为“妈妈”,“妹妹”的代名词。如今在网上,如果你再称漂亮姑娘为美女,那就太“老外”了。你要称她们为“MM”或者“美眉”。与之相对的是GG,哥哥的缩写,指代男性,有时候女生用来指代自己的男友。
衍生词:PLMM:漂亮美眉的缩写。
PPMM:PLMM的升级,漂漂美眉。
光荣榜:被收入《流行酷语全接触》(天津人民出版社)
典型例句:“瞧你那出神的样子,想MM了吧!”
“ 你成天泡在网上,跟谁聊啊,八成是跟MM聊天吧? ”
场景回放:一,小A考进外语系后,告诉其他系的同学说,“我们班有25个 MM,只有4个男生。” 此处MM解释为“女生”;
二:小B骄傲的对舍友说道,“MM这次拿了一等奖学金,我都为她开心。”此处MM解释为“女朋友”。
6 猪头(ZT)
流行指数:★★★☆
解析:印象中的猪总是呆呆的,尤其是动画片中的猪很可爱,再加上猪自古被冠以“笨”的骂名,所以用“猪头”来“友好地”贬人被大伙乐于接受。所以是同学间开玩笑时的爱称,很能体现大学生相互间亲昵的人情味,特别流行于女生群体。
衍生词:ZT3,猪头三;ZT4(借用《流星花园》杉菜语),猪头四。
应用情景:把男朋友叫做“猪头”,很亲切;把寝室室友叫做“猪头”,很融洽;把看不惯的人称为“猪头”,很恰当;甚至还可把脑袋长得大一点的人叫“猪头”,很自然。
典型例句:回到寝室,看到室友在看书,甩出一句:“猪头,你还真用功。”
走在大街上,碰到同学,吼一声:“猪头,你也在这里呀!”
二 滋生流行语的土壤
中文学院的魏慧斌老师上网已经有七八年,平时也喜欢用流行语,除了自己的同学,还跟自己的学生使用,觉得沟通更加容易。他认为校园流行语的来源有四:
1 新新人类处处要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仅仅在外表装扮上追求标新立异,在语言使用上也崇尚别出心裁。这类流行语大体上非常简洁,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能表达意思的时候突然蹦出来。换了其他的词语,表达未必有这么贴切。
2 流行语中有很多是英文的缩略写,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
3 大部分的流行语是网络通用语。像“顶”、“晕”这类词语随着网络论坛兴起而不断涌现,由于时间短,速度快,缩写、英文代码就纷纷派上用场。这也是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之一 。
4 影视传播:除了网络,电影、电视也是同学课余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于在大学生眼中“港台、西方”往往是“先进”的代名词,同时大学生对港台和西方生活方式感觉很新奇,在影视节目(尤其是颇为流行的青春偶像剧、综艺节目)中,“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被青年学生所争相模仿。宪哥、胡瓜、蔡康永、小S,这些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流行语天天挂嘴上,收视率节节高升。
三,流行语利弊之我思
流行语来势汹汹,席卷校园、充塞网络,被贴上了年轻人的标签。大家对自己口中的这些语言到底有什么看法呢?
校园网评论员谌媛——
“笔者认为,校园流行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常常超过负荷,同时加上学校教育有时出现的枯燥,使得这些生动,有趣,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青睐。它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创造精神的体现。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扼杀,而应顺其自然,稍加引导就行。
事实上,这些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一些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并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了当代学生在生活、学习压力下的无奈和自嘲心理。学生们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张扬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在这些另类的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我们并不能忽视其消极的一面,庸俗语言和脏话是其可能存在的隐患,偏激的流行语也会给学生的语言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我们宣泄自身情感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尺度,注重自身语言文化的素养,健康积极地展现学生的个性和青春风采。”
英文学院小张——
“这些流行语通常在QQ上出来,有人使用了,于是自己跟着用,不到一周,上学放学走在路上,沿途能听到这个词至少四五次,这时就已经普及流行了。这些词语很时尚,又简洁生动,像‘我顶’,‘MM’ ‘88’等很方便有时还很搞笑,是大学生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
中文学院的李同学——
“校园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文化现象了,但有利有弊。流行语一方面折射了我们多元化时代的交流沟通语言方式,既新鲜又独特,运用它很能反映我们的心灵密语;而另一面就是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语言习惯,这可能会对传统的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如果因为新时代的语言产物而遗忘了传统的东西,我想,那就不值得了。”
新闻学院小A——
“流行语的广泛流传凸现了现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琅琅上口,带有潮流气息的流行语成为大学生标榜自己的口头禅。当传统的衣着,传统的习俗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的语言也无可避免的坠入了信息时代的大熔炉里,产生了种种诸如此类的校园流行语,与其过多的深究其利弊,不如加大力度发掘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让传统语言文化和现代的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能让流行语文化避免走向‘文化快餐’的绝境,也能让我们泱泱大国引以为豪的传统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四 师长意见:正视校园流行语
政管学院心理学博士张向阳向记者分析了这种新新语言的流行原因:首先,某些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不明确,导致自己在学习、工作上没有目的性,成效性,找不到方向;另外,大学生在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时,经常遇到困难,又找不到帮助,就滋生了“郁闷”“晕”等心理,自然就从语言上反映出来。
张博士认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这些语言的流行更多的是一种从众现象,有的同学只是顺口说说,并不一定存在以上的心理。但是,这样的语言用的太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张博士提到了“语言的暗示作用”:人们的心态往往受到语言的影响,不断地重复“郁闷”“晕”“汗”会加重他们的暗示效果,情绪也会变得低落,甚至引起工作积极性下降,对生活感到苦闷等连锁反映,不利于大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要避免这种盲目的“跟风”,张博士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当代大学生不是讲个性嘛,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学会有自己的风格”,讲创新,有独立的思维才是新型的社会人才。这也要求大家多看书,提高自己的意识修养。
《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任课老师黄红清表示,适当的以一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特点值得提倡,然而如果过分强调这种特点,甚至习惯性运用消极的语言影响则并不很好。过分强调属于自己的语言也会令其他年龄层的人融入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她更希望,对这类语言不了解的学生不要因此感到自己落后了,与潮流脱节了而故意学用此类语言,这是不可取的。
语言专家担忧此类语言会冲击固有的标准语言,最终造成语言的非规范化;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坚持这种可以显示身份的“权利”,保护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渴望掌控社会话语权。面对存在的争论,中文学院魏慧斌老师表示,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一方面,各地需要出台一些语言文字政策,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 这些网络语言中有生命力的、表达符合汉语造词习惯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以后,有可能,有必要吸收到规范中来。另一方面,一些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引起了教育界的思考和争议。从纯洁祖国语言出发,必须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限制网络语言的使用。至于一般学生、青年在日常交往中,网络聊天中使用网络语言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第二小组撰稿成员:梁小婵 梁雅君 何文 廖银洁 蔡樾泓 曾宇 特别鸣谢:评论员谌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