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又是一轮明月夜,乡书乡音乡曲,秋雁又南回,可怜游子身上慈母衣,已是沾满思乡泪。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和爷爷奶奶一样有着海般乡愁的人们,献给那个时代最平凡却怀抱对母亲最深的爱的人们。
小时候,每到中秋,奶奶都会在案台上爷爷的遗像前,摆上香烛、月饼,斟上一杯浊黄的酒;再朝着明月的方向,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虔诚的跪下,磕头,喃喃自语,每到这个时候,都会看见泪,从奶奶树刻般的眼角滑落。
长大后的我,才知道,那是奶奶在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遥寄对她此生再无法归根的土地的思念。虽然奶奶一直只穿她从印尼带过来的传统服饰,却只有此刻才感觉穿着“纱丽”跪在地上的奶奶在全是中国味道的家里,显得如此弱小寂寥。
1951的中秋家书
母亲:
佳节将至,不孝儿在远方遥祝母亲安康万福,不能欢承母亲膝下,祖国正蓬勃兴盛,唯盼早日踏上归程,携妻幼子同归祖国怀抱,侍奉母亲。
儿:元发
这封纸页已经起了毛边的短信至今仍让母亲细细珍藏着,是爷爷在1951年中秋前夕托人从印尼捎回给祖母的一封家书,短短的几十字却在回归的路上走了足足5年。1946年,爷爷兄弟几个漂泊到印尼,烽火连三月,从此和家中断了联系,在异国,爷爷做过乞丐,甚至和流浪狗抢食物,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奶奶说,在那5年里,每到中国的中秋节,爷爷都面朝明月跪下,祈祷归期。
1952的中秋家书
母亲:
佳节又至,原谅儿的不孝,虽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这里仍是一片荒蛮之地,需要我们开拓,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坚信祖国正在不断强大,而她需要我们这一辈,儿只能祝福母亲身体健康。
不孝儿:元发
1951年冬,爷爷带着奶奶告别了在印尼的亲友,告别了在印尼的生活,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当时在奶奶一家的帮助下,爷爷已经进入了印尼的一所大学学习,但是什么可以挡得住寻根的脚步?爷爷满心以为可以见到祖母,但是船到了广州后,没有直接到家乡的车,阴错阳差下,爷爷带着奶奶来到了海南,政府在刚刚解放的海南岛成立了专门安置华侨、侨眷的兴隆华侨农场,环境的恶劣胜于影片资料的记录,到处是水蛭、山蛭和蚊子,爷爷、奶奶和许多同他们一样的人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
爷爷终究没有见到祖母,也没有熬过1953的中秋节,超负荷的体力劳作和无法供应的营养,加上疾病环生的环境,爷爷很快病倒了,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留下了语言都不通的奶奶和嗷嗷待哺的爸爸。1953的中秋节,祖母没有收到爷爷的家书,奶奶不会中文,其实祖母一辈子都没有收到爷爷的中秋家书,祖母已经在爷爷和兄弟们出走的时候因为思念很快撒手人寰,爷爷的家书几经辗转落在了本家的亲戚手里,直至联系上这对孤儿寡母。
小时候,中秋节时看着月亮爱问奶奶,奶奶,你的家乡也看得见这么圆这么亮的月亮吗?奶奶总是笑,不说话,妈妈就会回答我说,傻孩子,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轮好圆好圆的月亮,这样,回家的时候才不会迷路啊。
长大后的我才明白,爷爷奶奶只是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里,骨肉亲情被生离,对祖国故土的思念,让那一代人有着刻骨的乡愁,而这乡愁,在那个时代的中秋节,更显惆怅。
一年明月今宵多。今年的中秋节,举杯中,似乎又见奶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