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传播孔子思想 担当文化大使”系列访谈之五

文字:刘岱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0-17 点击数: 分享至:

                              

系列访谈之五

《章玉萍:寻路乌拉尔》


  编者按
  她说,任职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平凡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她认为,在孔子学院,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改变别人的想法,注定要碰壁。中国文化,不是一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或者“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能让外国人理解的,推广中国文化,靠的是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展现,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饮茶的手势、剪纸的图案、红双喜的寓意等,这些具体而细微的东西就能呈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这就是章玉萍在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任职中方院长一年的体会。作为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当她踏上叶卡捷琳堡这片土地,她不仅肩负着“文化使者”的神圣使命,更面临着“如何开展孔子学院工作”的难题。对于文化传播,她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也用务实而具体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这份理解。这一年,章玉萍以自己的“寻路”实践,与同事们一起扶持着一个刚刚落成的孔子学院步入正轨。

    本系列访谈由党委宣传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策划。

 

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的章玉萍(左一)

起步——

  对于章玉萍来说,来到叶卡捷琳堡,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开始。

  自中学时代学习俄语,读博时期留学俄罗斯,这些学习经历让章玉萍在生活上对叶卡捷琳堡并没有过多的陌生感。对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及其民风民俗,她已经能够适应。难的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孔子学院,该如何开展工作?

  刚刚起步的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名声不大。他们只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介绍孔子学院,以此吸引当地民众走进孔子学院。章玉萍认为,孔子学院的招生宣传、项目策划及其具体实施都面临着挑战,只能在工作中小心翼翼地探索。“可以说,我们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为了让乌拉尔地区民众更多地了解孔子学院,章玉萍和她的孔子学院管理团队举办了各种活动——举办夏令营,让孔子学院的学员有机会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中国风情;邀请俄罗斯的影片制作公司到羊城广州,以俄罗斯人的视角挑选羊城的文化视点,拍摄制作成影片,作为孔子学院教学宣传片;邀请广外艺术学院的表演队到俄罗斯巡演,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举办迎新晚会和汉语演讲比赛,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兼顾。这些活动成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的名片,让乌拉尔地区的民众对于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广外艺术学院表演队到俄罗斯巡演

沿途——

  章玉萍把孔子学院的工作描绘成“搭台——吆喝——唱戏”。“所谓搭台,就是利用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吆喝,就是要有步骤地推出各种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汉语文化活动;唱戏,就是把人吸引过来之后,要有“戏”秀给观众看。”对于教学,她说,语言和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而语言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在孔子学院,语言教学与文化推广并行,即有基础语言班,也有中国文化课,学员既学习汉语发音、汉字书写,也学习中国剪纸,并观看中国大片。

  据章玉萍介绍,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意识到与中国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学员,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刚就业的年轻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中国的现状和远景都持乐观态度。他们来孔子学院,并不是单纯地学习汉语,更多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孔子学院的教学是非学历的,汉语课程也不是什么必修课或选修课,孔子学院的学员流动性非常大,想要留住学员,不仅要知道孔子学院要教授什么,更要知道学员学习汉语的的动机、目的。”章玉萍思考着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和理念,也践行着自己关于呈现中国现状、传递中国文化的想法。  

  中俄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处事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有时候也会让章玉萍的工作设想和计划执行起来遇到困难。章玉萍深知,要想取得俄方的理解和支持,首先要有周密的活动方案。“你要有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够赢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努力,她慢慢地接近着自己来到孔子学院的使命。

感受——

  从接任院长来到叶卡捷琳堡,到组织宣传活动、招收学员、再到不断协调、调整方案,章玉萍努力着,也用心体会着这些点点滴滴带给她的思索和感悟。

  “人在异国,与其说做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倒不如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中国文化标签。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代表的都是自己的国家形象。”这是章玉萍在俄罗斯从事汉语教学的真切感悟。她认为,在孔子学院工作,无论工作成绩如何,首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张标签。

  孔子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机构呢?章玉萍这样阐释:“不能把孔子学院狭义地理解为‘传播孔子学说’的学院,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孔子学院应是一个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窗口。”她告诉记者,在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学员既唱现代中国歌曲,也看描绘中国现代社会现状和现象的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现代歌曲、影片中并未流失,只是以崭新的形态展现中国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已。


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用毛笔写出汉字“爱、和”

靠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探索,章玉萍注意到,孔子学院在当地慢慢“深入民心”,俄罗斯人的“中国观”也渐渐改变。

  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乌拉尔地区,关于现代中国的文献资料并不多见。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旧印象中。孔子学院丰富的、全新的藏书让俄罗斯民众有机会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另外,孔子学院组织学员到广外参加夏令营,让他们亲眼见证现代中国的发展。“下个世纪世界是中国的。”“或许,再过五十年,我们才能赶上中国。”这些话是参加孔子学院夏令营的学员对章玉萍说的。“可以看出俄罗斯学员对中国发展的惊讶程度。”章玉萍这样评价道。 

  乌拉尔地区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因孔子学院而逐渐加深。章玉萍感受着附近居民对她的友好态度,听说过“为什么没有请我去观看你们举办的中国迎新晚会”的玩笑,也收到过家长关于如何安排孩子继续学习汉语的咨询,这点点滴滴,都昭示着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终点—— 

  如果说,让“孔子学院”这四个字在当地人中耳熟能详是章玉萍任中方院长的梦想,那么,现在,当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来到广外攻读汉语硕士学位,取得学位后将返回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继续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交流,应该说是她一年任职期限的工作成绩的延续。

  在这一年里,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表演队在俄罗斯巡演时,章玉萍见证了两国青年学生热情洋溢的沟通;当异域他乡的一群俄罗斯人,冒着寒冷到郊外体验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赏月,体验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怀;当离任回国前夕,学员按照中国礼仪习惯给中国老师准备送别宴时,章玉萍见证了中国文化在当地开花结果。
    这些从她口中讲述出来的小故事,这些关于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友谊的故事,是两种文化在努力彼此接纳的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在叶卡捷琳堡这个地方绽开。

回顾——

  2009年3月,是章玉萍前往叶卡捷琳堡的日子,现在,2011年10月,章玉萍回到广州已经将近两年。当被问及对自己任职期间的工作评价时,她回答说是满意的。

  对于自己的俄罗斯院长之旅,章玉萍表示,赴任前所有设想和计划,回来时大部分都有所落实。现在,孔子学院的学员,有的来到广外国际留学生院或汉语学院学习汉语,有的和章玉萍继续保持着联系,他们都未曾忘记这段跟章玉萍老师学习的经历。对于传播文化,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国文化,不是一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或者“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能让外国人了解的,传播中国文化,靠的是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展现,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现在,章玉萍在广外西语学院继续从事着俄语教学工作,她讲的是关于“寻路乌拉尔”的故事,这个故事并没有因为她的离开而结束。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步伐仍在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广外人的脚下延续。

 

章玉萍简介:

    章玉萍,湖北襄阳人,西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

    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俄语系,获俄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获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2.7—1995.3在湖北省国际经济技术投资咨询公司工作,任俄文翻译;1995.3—2005.10在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莫斯科分公司工作,任俄文翻译; 2005.10—2008.6在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学习,获俄罗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2010年3月至今,西语学院俄语系教师,教授 《基础俄语》、《俄语写作》。研究方向:俄语语法学、俄语语用学,俄汉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