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世界广外 > 正文

【世界·广外】外籍教师:我与广外共成长(上)

文字: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图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宾锐光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19-12-19 点击数: 分享至:

前言:回首2019,学校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学校高速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外教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活动中,以多样的方式在靓丽的广外国际化舞台上发光、发力、发声,为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下面与读者分享两位外教在中国在广外的故事。

 

智辉:中国梦,广外情

智辉

智辉(Vivek Mani Tripathi)来自印度,2015年9月开始在我校任教,目前在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暨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筹)教授印地语。在广外的这4年期间,他见证了4届印地语学生从广外毕业,见证了广外的变化,也见证了印度文化和印地语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在4年间,他与广外一同成长,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与广外结下深厚的情。

智辉从2003年开始在印度的瓦拉纳西大学学习中文,当时他唯一的梦想是去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在201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来广外任教的机会,实现了他的“中国梦”。

来到广外后,他便深深爱上了这所学校。广外环境优美,是沉下心做学术研究的好地方;这里师生关系友好;学校为外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2015年到2019年期间,他多次代表广外,到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中国高等学校参加中印关系学术交流活动,也参与到了多个项目,见证了中印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作为广外印地语老师,他得到机会参与到中印政府间翻译项目,翻译了中国著名长篇小说《白鹿原》。2016年,在中印两国合拍的《大唐玄奘》电影拍摄期间,他赴北京为著名演员黄晓明先生讲授印地语和梵文,并参与了电影的配音工作。2018年,广外推荐他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首届媒体峰会,他在会上分享了他与中国的故事。

作为一名教师,智辉在广外不断成长。正如他所说,“广外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广外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外教职称评聘工作的高校。2016年,智辉获聘讲师职称,2017年晋升为助理教授,2018年他被广外授予“模范教师”称号。他说,广外给了他荣誉感,也给了他一份归属感。广外关心外教在学校的发展和生活,每学期都定期举办交流会,向外教通报学校的发展情况,介绍外教工作的规划与发展,解答外教们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积极邀请外教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在2018年智辉还参与新春团拜活动,与广外的同事和学生一同合作表演了一个贺岁节目。

提到在广外的收获,智辉感慨的说,广外给我最大的礼物,是我的学生。更使他高兴的是在这里学习印地语的学生,从不了解印度文化到对印度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毕业后有些学生加入跨国公司,从事与印度相关的工作,将自己在广外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有些学生继续学术之路,有些学生甚至还到了印度工作。他来到中国的价值,在这些学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提现。昔有菩提达摩在广州开始自己的中国之旅,而今有广外印地语系学子,在未来也将对中印关系友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相信,印地语系的学子们是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使者,更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未来。

 

马蒂奥·布兰迪:教学相长,一同成长

马蒂奥·布兰迪与学生在一起

马蒂奥·布兰迪(Matteo Brandi)是我校的意大利语外教,自2013年开始,已经在广外工作了七年之久。他幽默的称自己为“广外老教师”的一员。

马蒂奥说,在他七年前来到广外的时候,对在中国大学教一门欧洲语言并没有概念。虽然他在欧洲有教学经验,但总感觉在中国教学挑战颇大。然而来到这里,看到学生的勤奋和努力,打消了他的顾虑。他看到大一新生起早贪黑,一起从7:30早读至8:30,紧接着上早课、午课,之后再去图书馆复习或完成功课;他还见过有学生深夜11:30还在空教室里预习次日课程。他说学生们这份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不仅感动,更感到敬佩。

他说:“坦白讲,我这七年来巨大的专业增进都应归功于我的学生,是他们激励我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变得更加灵活并且时常反思什么是‘教学’和‘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授外语及外国文化的教学机制,他开始专心做学术研究,并发表了论文。他说,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他感谢中国同事,从他第一天来到中国,就一直帮助他,并且随时予以援手、给予指导;他特别感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工作人员,正是这些同事的努力,为外籍教师在中国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让他们得以融入这个大集体中。

马蒂奥说,他工作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他认为,只有秉持着“试错”心态,不断参与分享,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在广外的工作经历让他更清楚教学工作需要极高的匠人精神,而这些感想单靠闭门造车或理论学习是无法获得的。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需要我们常聚一堂,勤于分享,互帮互助。

2019年对马蒂奥而言是准备和提升的一年。下一年西语学院将会组织开设第一个意大利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做好充分准备,致力于为日后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在这里,他将见证一系列新课程取得的积极成果,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文学、地理、社会等不同方面对意大利文化实现更深入的理解。比如,《简易意大利历史》课程旨在建立新知识点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意大利文化有更好的总体概念。他说,世界快速变化,变得更加互联互通也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每一批新学生都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现实情况要求教学工作需要更加灵活变通,每节课都要像量身定制一样,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境都纳入教学考虑。

回首七年在广外的时光,马蒂奥为新任的外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这里,你要努力变成一块海绵,尽可能地汲取营养,包括语言、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每项挑战都是检测能力的绝佳机会。在中国生活,在广外教学是段精彩的经历。如果真的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乃至一个优秀的人,我们应时刻保持开放的思想,保持学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