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投稿,作者梁小聪是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专业学生,2017年前往波兰交换学习。
2017年9月底,越过俄罗斯莫斯科,抵达波兰首都华沙,慢悠悠的火车载我驶向克拉科夫,开启长达十个月的留学历程。二度访波,甚是感念。对波兰的第一印象是:永远都看不厌的老城广场,和排着长队也要吃上的草莓冰淇淋。而这次,留学时光给我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回忆,那是:生活和情谊。
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畔,伫立着一座古都——克拉科夫,她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不说其弥漫着中世纪气息的古典建筑,就单说她的城市设计格局和自然风貌,就已然抚平了我长期出国焦虑的心。想象一下:从老城中心网状辐射四方,咱们来看这座城市。
克拉科夫老城广场夜景
广场中央是建于16世纪的纺织会馆,下层格子店铺销售纪念品,琳琅满目,从主干道穿出来,引入眼帘的摆满了各色鲜花的摊位,便宜的三五兹罗提就能买到一小束彩瓣雏菊、玫瑰,或者向日葵,这是我最爱徘徊的地方。抬头便是那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圣玛利亚大教堂,历史老师曾带我深入其中并讲解其历史和建筑装饰特色。老城四周是各式各样的店铺,餐厅、服装店、书店、电影院、博物馆等,我最常去一家叫做Biedronka(小瓢虫)的超市买菜,便宜新鲜。一路上踏着寻着的都是历史痕迹,“目不转睛”正是形容此刻旅人神态的恰当词语。
雅盖隆大学毕业典礼合照
沿着Grodzka大街来到我每天上课的地方:雅盖隆大学对外波兰语言文化中心。雅盖隆大学是波兰最古老的大学,教学氛围浓郁,师资队伍强大,依傍于雄伟的瓦维尔城堡脚下,吸天地之精华。国际学生来自四海八方,乌克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美国等,上课场所语言,讨论各国文化差异,下课一窝蜂跑去散步、喝咖啡、逛博物馆和书店,叽叽喳喳,可欢快了。环绕老城公园,乘坐有轨电车回宿舍,有时会途经邮局、剧院。我曾给住在格但斯克的波兰朋友一家寄过一盒广式月饼,波兰人都会用“syty(很有饱腹感)”这个词来形容尝过月饼的感觉。曾跟老师同学在Bagatela剧院近距离看过一场名为《欲望号街车》的戏剧,演员们每一个细腻微妙的表情、每一声歇斯底里的哭喊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能让人看到起鸡皮疙瘩的表演都是注入了丰富感情的。
雅盖隆大学对外波兰语言文化中心
下车,在我所住的宿舍楼Żaczek正前方,是欧洲最大的城中草坪Błonia。这片我最爱的草地占地48公顷,源头可追溯到12世纪,是历代的朝圣之地,于2000年被写入遗迹名录。1809年庆祝拿破仑命名日的阅兵仪式、1880年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称赞克拉科夫军队、1910年纪念格伦瓦德战役胜利500周年、1894年克拉科夫第一场足球赛、1910年从波兰起飞了第一架飞机等事件都发生在这片草地上。而现如今,它是克拉科夫人休闲佳地,跑步、溜滑轮、看书、野餐、晒太阳。我曾与我最亲近的中国台湾留学生Shannon一起,伴着夕阳,听着遛狗主人的呼唤,铺上野餐布,坐在这片草地上,大口吃着她为我做的杂蔬沙拉涂面包,津津有味地品着我为她做的生日千层面,将大自然拥入怀抱。
克拉科夫还有许许多多让我着迷的角落,原谅我不能逐一列出。我想说的是,在这座城市里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都一点一滴地刻入我的内心。我是一个念家的人,起初曾因孤独而郁郁寡欢,但后来,克拉科夫这座美丽城市的包容性,身边外国朋友、波兰教师的亲切关怀,文化间摩擦碰撞后迸发的绚烂火花,维斯瓦河滑皮艇,乱闯花园捡野果,冬日六瓣霜花漫天飞舞,春日初生暖阳映照路边野花,一年四季更替交错,学习生活充满挑战,还有很多细节等待我去探索与发现,我一路往前。
站在安检处,回眸,望向窗外的克拉科夫,不禁感慨。近一年的留学生活,让我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若有机会,愿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