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四月是耕耘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对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广外学生而言,四月是就业高峰期,也是事业的机遇期。经过去年十一月、十二月第一轮求职应聘的忙碌后,一部分同学正在享受被录用的成功喜悦,但也还有许多同学仍在漫漫求职路上奔波。根据历年用人单位招聘的时间安排情况,接下来的四、五月份是毕业生非常重要的求职应聘的时期,或许也是毕业生离校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最后机遇期。尽管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对于2011届广外毕业生,当下需要从两个方面思考和面对就业问题。
一是坦然面对挑战,自信堪比黄金。近年来广外毕业生求职路上,不时会遇到一些困扰,例如非“211”高校的问题。这些困扰可能让一些广外毕业生梦断公务员的“竞技场”,伤感名企业的“高门槛”,委屈在面试官的“标签”中。我们不否认“211”高校的固然优势,但广外人不应该有固然劣势。前不久,《高校招生杂志》发表了题为《答疑解惑:考生对“211工程”的四大误解》的文章,该文指出:“尽管大部分名牌大学都是‘211工程’,但国家考虑到院校归属、区域分布、行业重叠甚至占地面积、办学规模等因素,也有个别名牌大学未能进入…”,文章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9所高校列为这一类型。同时,我校正在参与广东省“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面对困扰,我们无需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对各种挑战,用实力去证明自己。广外多年走“一专多能 双高两强”的人才培养道路,已经培育出许多社会栋梁,从广外毕业的精英驰骋于政界、商界、学界,成就辉煌。他们中有商务部副部长王超、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驻外大使林迪夫、商界名流黄华、数学家周海中、语言学家李绍山将军等。而近年来广外学子在全国大赛事中先后获得“贸仲杯”国际商事英语模拟辩论赛全国冠军、模拟联合国赛最佳团队和SIFE全国赛冠军和ACCA就业大比拼广东冠军及全国亚军等,这些都是凭借过硬的实力与无数“211”名校过招、力挫群雄而得。因此,广外人无需妄自菲薄,而是要带着自信迎接各种挑战。正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
二是勇于更新观念,担当社会责任。时下两种就业现象并存。一方面毕业生求职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却仍然有一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等待观望。他们或固守“非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不去”的陈旧观念,或坚守所谓的“薪酬底线”,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味等待所谓“更适合”的就业岗位。更有一部分毕业生主动放弃就业机会,甘当“考公(务员)一族”、“考研一族”,情愿做一名“校漂族”、“啃老族”,不愿意步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
高等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大学生,家庭、学校、国家为其成长成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寄寓无限希望和期待。毕业之际,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大学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目光放长一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获得生存资源,一边积累社会经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各位2011届毕业生,只要大家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研判形势,积极主动就业,就一定能够凭借过硬的本领和自信去承担当代大学生应担当的责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才干、贡献智慧、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