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视点)大坐标下构建和谐社会

文字:法学院02外交班 区海明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10-09 点击数: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面对各种社会的不和谐现象,社会上各种声音不断,各类文章层出不穷。在这种氛围下,笔者从对建构和谐社会的认识以及如何进行和谐社会建构上进行思考,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战斗性的长期任务。

 

心理调适期:建设和谐社会不能操之过急、过激。

面临社会众多纷繁复杂的不和谐的问题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耐心。社会状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其改造也必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是需要一段个人与集体的心理调适期的。

 

社会形态作为历史的产物,就中国的社会现状看来,呈现出种种不和谐现象的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所谓的建构,强调的是一种去伪存真的坚定和豪迈。然而,建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建构过程可以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场闪电式的血腥革命,也可以是春风吹又生的劫后余生。从目前的国情看来,中国需要的是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敏感性。迅猛的英雄主义式的强硬手法显然会有许多弊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大特点反映在人与人的不和谐,而这个特点具有坚实的结构。

 

人与人之间强调强势主体利益,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过度受损是这种不和谐的主要方面。强势主体利用其掌握的资源配置权,进行有利于自身的资源配置,使得利益天平倾向于强势主体一边。当这种倾向达到一定界点,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可以看到,对这种不和谐的建构的目的在于控制这种倾向。然而,公平正义的口号下,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相当有难度的。前面说到迅猛的英雄主义式的强硬手法采取的是目的性很强的建构,与之相对的是一种温和的手段。实现社会的和谐化转型,不能操之过急、过激。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的确是不容乐观,但是也可以从这种历史气息浓重的坚固中察觉到一种使用温和手段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间微妙的心理对峙状态。而这种对峙状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具备一种坚定的结构性,因此它是稳定的。

 

因此,实现矛盾的调和,必须在认识到事情本质的前提下,洞悉其中的来龙去脉,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在社会和谐化的建构过程中,任务艰巨而重要,然而不能急于求成。所有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井井有条、面面俱到的,过急、过激的作法要避免和摒弃。

 

大坐标中通盘考虑:建设和谐社会要有对现状和将来宏观把握的意识。

对社会形态的宏观把握,无疑是建构的一个重要步骤。王洛克先生指出中国社会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国家体制的不和谐;二,国家结构的不和谐;三,社会系统功能的不和谐;四,社会价值体系的不和谐;五,社会阶层的不和谐;六,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了解这些有利于对整体形势的把握。在这种现状下,最终目的是什么,利益所在点又在哪里,应该优先考虑。笔者认为,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对王洛克先生提出的社会阶层的不和谐的改造。就强势主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载体本身而言,历史是有参考意义的,现状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而对将来形态的客观推断是宏观思维的直接产物。这一对矛盾的缓和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的。把它立足于一个宏观的大坐标上,有利于在对各种因素的综合搜集、整理的前提下,对此过程的各个阶段有相对清晰的把握。也因为这条主线的存在,因此更能够分析出各种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这样,在建构过程里就不难做到轻重分明。建构的效率也就得到了质的提高。

 

虽然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作为最终目标,但是并不意味着对其它矛盾置之不理。事实上,对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社会系统功能、社会价值体系、社会发展等等的不和谐的有深度的分析与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具有正面的支持性。人与人的和谐本身所包括的方面就是林林总总的,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根本性。在宏观上树立一个这样的大坐标,意义在于使工作中心明确。围绕人与人的和谐进行的改造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正是这个坐标,把一切的因素恰如其分地安放在坐标理想的位置上,这对形势的把握提供一个精确明了的图表。

 

这个图标,源自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对现状和将来宏观把握的意识。只有在这个图表的引领下,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架构和材料才能够实现时间与空间最大的默契程度。只有理清了社会种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够真正找出构建的社会条件并为其创造条件。总之,把这样一个大坐标的建设作为工作的前提是基本的出发点,应该肯在其建立上下工夫,广泛利用各种社会信息,真正把握全局得出一个指导性的坐标。立足坐标,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这是工作的重点所在,也体现了建构所需的前瞻性。

 

添加大坐标上具体描述的重要性:描述的技术性攻关。

大坐标的建构理念有了,同样的热情应该也体现在解构大坐标的元素上。建构的过程是更需要艰难的技术性攻关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大话题,对主坐标的具体描述必须体现为具体的方方面面,才最终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这个大话题下,社会各个领域分别又有现象、性质各异的小话题。所以不难理解,对各个领域的小话题的技术性整合是大坐标建构的方法。虽然各个领域的和谐建构理念是众说纷纭的,因此难以有统一的意见。作为某一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必然不能是杂乱的,零碎性的资料不符合大坐标建构背后的理念、理论要求。因此,大坐标的建构者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把握者。对各领域的各种分析、评论进行思考后的决策。建构大坐标的人在某一点上的态度必须是坚定而协调于整体的。

 

对坐标进行进一步具体描述是一个从点到面,然后到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最后也可能回归到一个点上的过程。建构者工作的难度在于柔韧有余的思想伸缩,把扩展和浓缩在坐标建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把模糊的概念坐标化的时候,不必拘束于传统的点面结构。因为宏观概念下的坐标是可以具有无限的扩展性的。当然,在扩展的枝叶上体现系统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在技术上体现为对资料分门别类的技巧。一些学者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资料进行分类研讨。优点在于资料的性质分明,但是这种分类的理念在建构坐标中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服务于坐标的扩展性和交融性。笔者认为,更适合的方法是把矛盾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集体三种。这样分类的好处是资料以及其引申出的指导意义直接服务于建构坐标的目的。毕竟,坐标的建立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解构客观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