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网络上社会上,人们聚焦、谈论得最多的一个名字无疑是丛飞。这个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现在他已经默默地走了!留给后人的,是无休止的评论!
2004月12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一篇题为 “有点伤心,但不后悔!”的通讯,介绍被称为“爱心大使”的慈善歌手丛飞10年来陆续资助贵州、四川、湖南、山东等地的失学儿童,至今还供128名贫困生读书的事迹。星级义工丛飞社会服务超过3600小时,捐款物价值已逾300万元,虽然已是癌症晚期,但他却没有钱来治病。这么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好人,当然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他是当代的雷锋。雷锋在他的年代还有毛主席为他做宣传,而丛飞的事迹,是百姓们为他立的口碑!然而,这都不是我所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促使我拿起笔的原因是有的人竟然对他的善举作出了质疑,不能不让人彻底心寒和无限悲哀!
有人这样评价丛飞:“丛飞是善良的,但他的善良中多少含有病态的成份。看到对他的溢美之词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一发而不可收拾,我只好一次又一次把赞美之词咽了回去。如果要牺牲自己和亲人去捐助他人,那么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很有可能是捐助后的快感大大超过了不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痛苦感,这种心理上的快感使其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连自己和亲人都不顾惜的人值得如此大肆宣扬吗?如此宣扬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丛飞有捐助快感心理依赖症且他的道德标准不宜向全社会推广。”
这个人的评论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有的人或许认为这个评论是出自变态心理人的口,其实他们同样有依据。因为他们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受助于丛飞的人没有对他感恩戴德,反而远远地离弃他,耻于和他在一起!这里同样有事例:
1、在从飞卧病期间,没有他曾经援助过的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给过他帮助、捐款,甚至没有慰问(良心何在?);
2、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他现在支援的某些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家长居然写信给他,骂他是骗子。
受丛飞资助的李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毕业后与丛飞没有任何联系,只是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兴,感到没面子,要求丛飞想办法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大学生受助者小A说:“他帮我是另有所图。”一位受助学生家长,在丛飞生病住院时候打电话来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受助者阿珍:“能否帮我买个MD?”这些话语足以让捐助人的心落入冰窟。
这样的事实,如何还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捐助贫困学生?

当雷锋和鲁迅被人当作垃圾丢弃时,我们该为谁悲哀?
丛飞,没有人比他平凡但他是伟大的, 他是最平凡的,但他是最无私最善良的。他是一个前程似锦的歌唱家,有一个美满的家。但他为了一个信念,付出一切。即便在受助的人当中有很多肮脏的心灵,这和丛飞的行为是不相干,他们的行为并不影响丛飞的高大形象。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丛飞的行为真的可能如某些人所言有些病态。但是,这种观点完全是在目前病态的社会下才有的,因为类似丛飞无私捐献的人凤毛麟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才显得异类和弥足珍贵。丛飞并不是一个需要回报的人,如果他需要回报,那他就不会为做公益事业而穷其一生所有。人们常说“知恩图报”,一条小狗他也会懂的主人的恩情,他还知道向主人摇摇尾巴。那作为一个人呢?他起码应该有的良心在哪里?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郁达夫在《怀鲁讯》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丛飞的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震憾?就是因为自私病态的人太多了, 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拥戴。
如今,受了大恩不知道感激的人和把丛飞的善举看成是心理疾病的无理取闹之人大行其道,丛飞式的人偃旗息鼓,人们是否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