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大学生,你到底承载着多少“货币价值”?

文字:评论员 黄淼淼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4-12 点击数:

 

 

    近日教育部提出了“高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的概念,意在治理教育乱收费。同时,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达4819元,其人均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 .2元)。

  

        同时对大学教育的两大问题的关注,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诸多讨论。教育成本与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不禁让人发问:培养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成本究竟是怎样的数目,而这些巨大的投资又来源于何处,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程度如何。

 

        首先,对于近年来的教育成本和办学经费的来源的讨论,华南地区的四所高校的“当家人”做出了以下回应。

 

        广东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目前社会上关于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存在很大分歧,按照我们自身的估算,像中大这样以研究型大学为定位的大学,培养一个学生每年需30000元左右,而我们收学生的学费是5000元左右。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这几年对中山大学已是厚爱有加。尽管这样,中大目前的办学经费仍然是一半来自政府拨款,一半还需学校自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徐真华:“现在的教育支出与几年前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各高校都在搞数字化建设,办学成本远远高于以前。老百姓对于高校的办学成本不太了解,存在许多质疑,如果把核算生均培养成本标准公布,可以使大家对办学成本有更正确的认识。”现在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政府拨款(广外以生均6300/人计);二是学生的学费,每人4730/年。两部分收入加起来仅占全部办学经费的60%,另外40%还要靠学校自筹。“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暂时还会维持这样的方式,近期内要改变不大可能。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树道:华工目前还没有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初步核算。此前对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即总经费/学生数。如果要进行生均培养成本核算,一定要有统一的口径,哪些应该计入成本,哪些不应该计入成本,都要明确。譬如大学城基建成本就不该计入,这些要管几十年上百年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全部分摊到学生四年或一年的培养成本里。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文轩:教育部的具体文件还没下达,但近年来广东对高校教育乱收费的整治力度大,乱收费的问题大大减少,因此就算标准出台,也不会与目前的收费有很大出入。在华师,学校每年的各项开支总计高达10个亿以上,而学生的学费收入每年仅有2亿~3亿,加上国家每年2亿多补贴,依然是入不敷出。现在都说高校收费太高,这样说是不合理的,高校的培养成本要视办学层次和培养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一所211学校和一所普通高校在硬件投入上不同,办学成本自然也不同。(以上言论摘自人民网)

 

        近年来的各项调查表明:大学学费的问题,已成为百姓家庭关注的焦点。教育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占绝对优势,实在不得不让人忧心,如此倾斜的消费比例对家庭正常开支的负面影响,是否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困扰,而这些困扰又将何去何从。 

         

    对大学生的成本核算和标准核算涉及的方面众多且多数复杂不定,至今仍是一道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难题。

  

        中国现实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二三十年代成立的,那时的大学分为三种: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国立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北师大、交大、中山大学等每年收费22银元,教会大学通常是外国大学的分部,像当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和北京协和、燕京、辅仁等,这些学校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学费在每年160银元左右,而天津南开大学、北平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私立学校的学费则介于两者之间,为每年90银元。

  

    虽然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较那个年代人均收入大大增长,但从货币购买力来说,当时的22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60元,以此类推,90银元相当于人民币2700元,160银元为4800元。假如,我们还在当时那个年代的话,我们目前的上的国立大学的收费水平就相当于“贵族学校”了。然而事实是,二三十年代,上大学几乎是富户大家和贵裔子女的专利,大学生是如此稀罕的人才;现在,人们戏谑的“路边砸下一块广告牌,砸到的十个人中有一个是博士生,两个硕士生,三个研究生,三个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个是要去大学报到的”,虽有夸张的成分,却也反映了社会现状。也就是,说用当时培养两个“贵族学校”大学生的钱培养出的国家重点大学大学生却也可能陷入难就业的危机。一个普通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为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差不多整个家庭经济收入的一半,却也免不了这一半希望甚至全部希望落空的危险。

 

        九十年代,曾有人提出“教育就是一切,孩子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等口号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了这个“一切”的庇护,教育腐败大行其道就愈发有恃无恐了。

 

        对于目前流传在某BBS的“一月二百贫困户,四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的说法,受到了多数人的批评,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到达了奢侈挥霍的地步,而这些批评又是否完全合理恰当,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这种批评却都不尽然。

  

    在德国,社会福利待遇很高,德国大学都属于义务教育,也即大学教育也是免费的。但是一旦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他们所交纳的税就很高,其实也就是用他们日后的工资供他们自己上大学。而英国就实行大学生贷款制度,曾经在2003BBC新闻曾披露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对高额的贷款偿还严重缺乏信心。其实中国的助学贷款也有同样的用意,但是能够资助大学生的部分,也是有限的。

  

    大学生身处于文化与思想的最前线,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获得却总少不了经济的支持,网络的巨大消费人群是拥有高层次文化的人群,而符合要求的主流人群就是大学生,如果说大学生买电脑是奢华的行为不应该,那么中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又该如何继续呢?再说到这些人际应酬,谁能否认当今的大学不是一个小社会,主流社会的请客风气也影响着大学校园,大学生请客吃饭是不应该,不过在批判大学生之余,人们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这种风气是从何而起,小社会的风难道不是大社会吹来的吗?再者,相比国外,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勤工助学的机会几乎是少之又少。而且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引导的缺位也是一个客观的因素。

  

    虽然大学生的责任是主要的,但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全面辩证的眼光去对待所有的大学生,给大学生多点宽容;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能共同努力弥补与纠正,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国大学教育相关的经济问题也有其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原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心情也多少是凝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