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亲情有多重才扛不动

文字:实习评论员 冯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9-05 点击数:

 

     开学好日子,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魂牵梦萦的大学,喜悦不在话下,忙报到,忙收拾。但其中一些小场景,却让人哭笑不得。

 

     清华大学的新生报到当晚,学生们睡在宿舍床上,枕着新鲜与疲惫在做梦的同时,一些家长却在大学的校道上睡成一条街,场面蔚为壮观。校方苦恼于这种睡法,却也无计可施。因为这些家长很可能从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带着孩子坐几天几夜火车才赶到学校,无法在报到当天就又买票回去,而招待所又爆满,那唯有在校园打起地铺,算是做一晚清华梦。并且,这些家长并不觉得辛苦,想想孩子多优秀多困难才能考到这所全国高等学府啊,比起辛酸的过去与光辉的未来,睡一晚校道算得了什么?

 

   

  这样的一张照片,该起个什么名字?喜悦?欣慰?亲情?可笑?污染学校校容?……无论哪一个都让人觉得过于简单幼稚。这样的新闻,让人笑不出,哭不得,最后就只剩下“读书人一声长叹”了。

 

     睡在床上的儿女们呢?笔者不相信他们每一个都绝情到都睡了个香甜的觉,他们中肯定也有一些睡不着,挂念着外面露宿校道的父母们。九月的北京,白天暴晒,到了晚上,地上也还沉积着部分热气,而到了半夜,气温骤降,再到早晨露水凝结,父母们年老的身体捱得住吗?再说,本身子女睡床,父母睡地,在这些“才可至清华”的学生们读过的书中,就是大不孝。

 

   既然如此,为何还会出现这些让人心里难受的事情?难受吗?父母们可是愿意的。可正是因为父母们愿意,才让人更难受。凭什么,他们要做人梯让子女踩着往上爬?而这些子女竟然还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草莓族,过着所谓的玩世不恭的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舔着父母的血维持生命!
 

 

     在中国,人们喜欢把这种自我牺牲解释为亲情,并且不屑于西方父母只供养儿女到18岁的做法。何止不屑,简直是激烈反对的。若有人提出要效仿西方,便马上有人先骂句崇洋媚外再搬出中国国情出来说事。而事实上,提出效仿的人只是开了个头,话还没说完,等待大家一起把更好的办法讨论出来时,却没料到这些“爱国至深”的人已经把这种想法“扼杀在襁褓中”。那好,不给别人提议,自己却也说不出个究竟来,于是,“父母可为孩子生,可为孩子死”似乎是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应该烙印在心的准则,孩子孝顺了些,就该稀奇得写入三字经,代代传诵。殊不知,父母给予关爱,子女孝顺回报本才是对亲情的完整诠释,该鼓励却正说明稀缺。中华五千年记载的故事中,鲜记载父母疼爱子女的,仿佛那是“本来就该有”的,而子女孝顺父母,多引为美谈。

 

     父母供养孩子十几年,孩子终于考到大学了,这时的父母终于该展露笑颜,也该与孩子们分享喜悦了。再有寄托,也是希望他们在大学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或许老了还能指望上他们呢!操劳也该有个尽头了吧?而中国的社会却不肯,父母除了要为孩子背负学费,至于未来,是不是还要养孩子们,让他们啃一生?就算是,也只能叹一句“欠你的呀”。其实,欠了什么呢?不就欠了父母这个名号吗?而又是谁规定,父母就该如此牺牲自己呢?难道父母,首先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吗?一个自由的人为什么要被单方面付出的亲情压断脊梁骨呢?

 

 

     今天在迎新中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同学,刚把电脑搬下车子走了几步,便说搬不动了,他爸爸马上要接手,旁边的师兄看不过去,拿过电脑,搬到六楼。那同学一直都是心安理得。是不是在他眼里,身为志愿者的师兄,和他瘦弱的父亲,都理所当然该为他服务呢?

 

     任何东西都不要矫枉过正。鲁迅呼唤“救救孩子”,那是因为那时的孩子缺少“自我”与“自主”,现在大部分孩子哪只得救,还跃身成为小皇帝小公主。杂文中已有人提出孩子并不是就打不得,年龄小的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多少道理,拍拍屁股和手掌心有时更能让他停止顽皮,但社会上似乎还没接受这种说法。等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了,一个不幸就成啃老族,对社会,只是一个悲哀。

 

     亲情越浓越重,当然双方都更感幸福,但当幸福重到扛不住时,就不是因为太浓太重了,而是因为天平的两端差距太大,一端不停加码,一端接近为零,这样的失衡如何让人扛得住?

 

 但愿,大学生们不再是站在那里看父母忙碌,也不是轻装上楼任父母拎着大包小包,而是应该自己拿过包裹,让父母帮忙负担小的那一部分;但愿,上了大学,也不要堕落,不要这么快便把自己的一生加在父母肩上。把亲情的另外半个圆画满吧,不要等到有一天,社会终于一齐大声呼喊:“救救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