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从家长手中的行李谈起

文字:实习评论员 庞后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9-05 点击数:

 

    又到一年一度开学时,校园内外自然热闹非凡。然而细观校道众生相,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大摇大摆地走在前头,手上空空如也,身后却有几位家长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好不辛苦。更有记者上宿舍采访时发现,家长们在忙上忙下地为孩子铺床、搞卫生,而学生自己却在一旁悠然观望。入学的是孩子,辛苦的却是家长,这彷佛已成了不少高校新生报到日的经典场景。

这使笔者想起了不久前看到过的一则报道,说今年8月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共90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期间中国孩子喊苦喊累,只想着要回家,相比于日韩孩子对当地风光和资源的声声赞叹,表现的确令人失望。该报道的标题写的是“中国孩子又输给了日本孩子”,一个“又”字显得如此的刺眼。

                                       

易见以上两则报道不无关联。父母溺爱孩子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缺乏,只要与外国孩子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其实,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人逐渐走向成熟之时,我国不少社会学家就已经发现了年轻一代十分缺乏自立性。在惊呼“中国未来一代前途堪忧”的同时,他们也曾痛心疾首地呼吁家长要狠下心来,让孩子接受磨练以便长大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这呼声的收效似乎不大,新一代自理能力不见加强不说,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似乎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进一步”了。

 

笔者认为,无论是家长代替孩子做这做那的“代工行为”,还是孩子不愿动手自理的“享乐主义”,根本上都与国人传统观念中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有关。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比例中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参与劳动耕作的农民。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由于长期受到压迫,渐渐就对“劳动”产生了扭曲的认识。孟子的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对这种错误认识的最好阐释。依靠劳力最多只能养家糊口,只能“治于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知识、技术才能出人头地。无可否认,这种观念到现在对国人的思想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的观点本来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国人很容易把它理解为出卖劳力就是低人一等,只有文化水平高、从事非体力性工作的方是“人上人”。现实中不少例子也确实证明了生活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心者”。于是家长们就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认真读书,学好知识,至于洗衣做饭扛行李这些低下活儿吧,怎么能玷污独生的又是未来“劳心者”的手呢?于是便自己一手扛过来了。

 

但结果是否如家长所愿呢?从中日韩夏令营中三国孩子的表现就可得知:中国父母以“劳心者”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并不奏效。劳心不足以治人,劳力不足以活己,中国孩子倒处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其实贬低“劳力”,抬高“劳心”的传统观念早已过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加强,“劳力者”能够出人头地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长们固守不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务活,只要死读书的教育方法,即便能培养出惊世骇俗的人才,如果完全不会照顾自己,试问若他们一旦离开了父母该怎么办呢?该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呢?

 

社会在呼吁家长们放手,学校在倡导学生们自立,但笔者认为,要改变中国孩子不如人的局面,从根本上而言还是要改变国人对“劳动”的错误认知,树立“劳动无分贵贱”的科学认识,培养出“上则能安邦定国,下则可活己养家”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