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鄙视的资本

文字:实习评论员 冯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8-14 点击数:

 

鄙视,古来就有。目光里容不下自己觉得不够资本的人,避道而行,一纸书信绝交,口诛笔伐,表达形式百态,有些纯粹是小孩子玩过家家,毫无意义,终被后人反过来鄙视,但也有些赢得生前身后名,被人歌颂与效仿。

 

人向来就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世道有不同的分法,也无可斥责,只是今日的道德衡量标准虽较以前无翻天覆的变化,鄙视却连续跨越了几个质的飞跃,并被公众一起演习,乐此不疲,令人大感困惑,这里就拿三种鄙视出来讨论,当然里面所指人群只是部分,而非所有人,诸君切勿对号入座。

 

首先是城市人对乡村人的鄙视。这里的乡村人是泛指,比如全国鄙视风潮最甚的上海,对某些上海人来讲,不是上海人就是乡村人,什么北京的,广东的,来一个鄙视一个,两个鄙视一双,更别谈内地的,在他们眼里只崇拜一种人,外国人。殊不知,这些大城市里的小市民,一生可能也就在某个地区出生,买菜,老去,眼界比大山里的人们还小,却以为户口在上海便是拿着鄙视的资本,也不看看上海的发家史,极端点说,便是跟着侵略富起来的。而再看全国,一张叫暂住证的纸把这种鄙视风刮得更猛更烈,两年前,孙志刚的死暂使这阵风平息了一下,而现在苏杭一带这股风又起,一张证再次让多少从外地来的人闻风色变,而多少纸下冤魂还有待这股风的肆虐。

 

 

再就是大学生对非大学生的鄙视。为什么说非大学生呢,因为这个范围太广了,可能是大专技工,可能是就业青年,失业中年……北京的大学生又鄙视非北京的大学的学生,前十名鄙视非前十名,第一批鄙视第二批……金字塔的最底层怕就是那些没书读,背着砖走过几个山头才能换一块钱的青年吧!可是从人类的道德衡量标准来说,这些自力更生,从小便背起家庭负担的人,人格才最有力量啊!而这些拥有文凭的大学生们,很多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来一种形容大学四年生活的说法:大一什么都不懂,打网游;大二开始学人恋爱,不读书;大三失恋,喝酒度日,别谈书了;大四终于开始紧张地四处找工作,才知道为时晚矣。这样的大学生,本来就该是没书读的,或者去读技校,可能还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而现在被大学扩招网进来,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以为旷课最个性,却不知道个性意味着自我的舒张,把旷课当成最平庸的行为的人,试问有什么资格去鄙视别人?抱着大学生这份最虚无的资本,做着最让人不耻的鄙视。

 

最后深入文化领域,看看所谓的文化青年对平凡大众的鄙视。这种鄙视古来有之,有文化的总爱鄙视没文化的。但现在怪就怪在,怎么去定义文化这个词?读完余秋雨是不是就有文化?不够,再读郭敬明,安妮宝贝是不是就学富五车?而能拼出几篇写花写景,无病呻吟的诗歌那就是学以致用了?当然,这些人,这些作品都不能否定其价值。但如余秋雨,最多就是散文作家,作品能供茶余饭后阅读,具一定水平,但说到文化大师,这样的称号如此乱发,恐怕很快就会和博士一样贬值了;而如郭敬明,也如张爱玲写出了具有上海特色文化的文章,但其影响,是不是就真如宣传中用到的席卷中国文坛,还有待考验。再说,如张爱玲,一代才女,写出的文章笼罩着小资情调,那是因为人家有小资的成本。而这些临摹的文化青年们,明明没那种氛围的感受,却硬要拼凑出矫情的文字,还鄙视那些不看《萌芽》的人,什么道理。文化没有界限,作品优不优秀也没有明确界定,但看了一点书,写了几句诗却是没必要看不起别人的。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懂大自然,焊接的工人懂技术,卖菜的阿婆懂过日子,文学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高尚,鄙视,是一点资本都没有的。

 

这些都是笔者平时感受到的社会上的群居鄙视,决非一两个人如此,也不片面,这样的风潮让那么多人把头抬得高高的,脸上冰冷得冻伤人,不屑,甚至过分的举动,让人不得不惊呼鄙视之变异。有些只需大家修正下看法就行,有些,如暂住证这类杀死过人的鄙视,却不能再盛行下去。从娘胎里出来,走回黄土下,人生来不是平等的么?优越感是闲来无事生产出来的,一点价值都没有。看不起那么多人,感觉就那么好吗?

 

鄙视是一个范围太广的词,这样的列举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许真有些鄙视无需干涉,如群众一起鄙视卖国贼。但以上三种鄙视,却是毫无资本,可笑至极的。

 

下一次,无论遇到谁,请心里告诉自己,这,都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