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中国电影为谁而生?

文字:实习评论员 庞后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8-13 点击数:

 

随着本年度国内电影两大巨制《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青,冯大导和张大导都放出风声:“本作品志在冲奥!”看似满怀大志,但转念细想,投入过千万资金、邀请众明星担任戏中主角,却只是为了能在墙外飘香千里,那么墙内人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中国电影究竟是为谁而生?

 

回望过去,中国大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英雄》、《十面埋伏》抱憾而归,《无极》铩羽而回,只有《卧虎藏龙》被幸运之神眷顾,在国际影坛为中国电影大大争了口气。

 

也是在《卧》片获奖以后,国内众名导似乎看到了在国际扬名的曙光(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中国电影),便都纷纷打出高投资、大牌明星、唯美道具背景的招牌,甚至不惜为迎合外国影评人的口味而改变其惯有的执导拍摄风格。但问到现在观众看国产大片有什么感觉,所答无非都是衣饰、场景华丽绝伦,影片内容却是空洞无物甚至不知所云。君不见,媒体对多少国内大片的评价都是一个词:叫座不叫好?而所谓的高票房中究竟又有多少比例的收入是来自抱着试试的心态入场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的观众的呢?尽管无法统计,但估计比例也不低。

 

中国电影是否应为获得国际认可而追随欧美主流的创作特色和拍摄手法呢?笔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不妨试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类比于诺贝尔文学奖。众所周知,武侠宗师金庸先生并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按照某些导演的逻辑,是否因为金庸先生未取得过国际性大奖,他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呢?金氏武侠在华人世界的风靡程度显然就否认了这一推论。无可否认,或许金氏武侠的风行与其题材通俗、叙写生动有一定联系,但其在华人世界里风行数十年而不衰就足以证明它确实有独到之处。“通俗易懂、贴近读者”就是金庸作品的最大优势。不要忘记,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不也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吗?

 

再来个横向比较,我们不妨看看同处于亚洲的韩国。近年来,韩国电影业发展迅猛,韩国电影的热潮旋风式刮遍了整个亚洲。同样,鲜闻韩国电影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既然不是靠获奖,那么它的成功之道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于它能够迎合观众的需要而创作。在笔者观来,韩国电影最常用也最擅长的主题是爱情,浪漫情节加俊男美女再加唯美布景似乎已成了其固有的模式。尽管难免矫情,但这却是最符合韩国乃至亚洲各国观众的口味的——每个人对爱情都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憧憬,但现实生活中却会有形形式式的问题阻碍着理想爱情的实现。韩国电影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爱情理想化,使得心思较为细腻的亚洲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代入戏中角色,看一场戏就圆了一场梦。能如此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观众的需求,试问韩国电影怎能不盛行一时呢?

 

相比之下,记得国内某导演回应自己执导的影片得不到观众认同时曾不屑一顾地说,自己的影片只有有水平的观众才看得懂的。请问何谓“有水平”?如果一般的观众都认为影片不知所云的话,那是否只有专业的影评人才算是“有水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何必把影片推出市场呢?直接弄几个拷贝送给那些“有水平”的人欣赏不就行了?

 

笔者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贴近群众,为满足群众需求而开展的。好的电影应是符合观众口味,能让观众看得懂,更高层次的甚至要能提高观众的品位,但无论如何是不能用是否获得过国际大奖来衡量。毕竟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国人讲故事的方式西方人未必能听得懂。笔者认为中国电影鲜在国际影坛上获奖也倒是情理之中的事。近年来国产大片纷纷打出“冲奥”的大旗,显示出了一部分电影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诚然,一旦在国际上扬名影片在国内市场的票房也会跟着飙升,影片的导演、演员也不用愁没片约了,但恳请各位电影人静下心来想想:电影究竟应为谁而拍?是只为了那一小撮国外的评委吗?即便是获得了国外评委的认可,但国内却是骂声一片,恐怕导演演员心中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吧?

 

笔者并不否认学习中国电影向外国学习的必要性,但只是希望国内电影人不要本末倒置,纯粹为获奖而创作,漠视国内观众的需要。

 

再深一个层次,如果国际认可对中国电影工作者真的如此重要的话,那我们何不通过振兴本国电影业,拍出自己的特色,拍出自己的风格,力争在国际影坛上占一把交椅,然后创办由中国颁发的国际性电影奖项?到时荣誉将从我们手中颁出,那个场面岂非要比我们从别人手中接受荣誉要风光得多?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做学问的方法不是抬高头,而应低下头。”这句话对国内电影工作者同样适用,创作电影的方向不应是那高高在上金色奖座,而应是身边普罗大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