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第四届校园文化节的即将开幕,我校各式各样的学术文艺活动也次第拉开了帷幕。最具有明显广外特色的英文戏剧大赛,更是吸引了不少学院和班级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准备活动当中。 这阵子路过云山公寓A区的同学都会发现,参赛的团体陆续不断地到大厅制作布景、排演剧情。 其中不乏光彩耀人的布景制作或漂亮戏服,引得行人驻足观看。很多参赛者认为高质量的设备更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作品, 然而,追求高质量、高“回头率”的背后也意味着高投入、高花费。
据了解,不少班级为了上演一台“硬件”更好、更引人耳目的戏剧,开销上几千元,甚至更多。暂且不论这样的投入能不能得到满意的赛果,仅就文艺活动本身的意义来说,学校举办戏剧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高雅情操及高素质人才服务。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使经济成本尽量低廉、各方面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然而,有些参赛者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盲目地投入了过多的资源。这无疑违背了学校提倡节俭的初衷。
倘若再进一步想想,这些活动的经费来自哪里?毫无疑问,绝大部分都是同学们自掏腰包、自负“盈亏”。当然这类文艺活动又不是商业性质的,所以是不“盈”只“亏”。而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还是以家庭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姑且不论家庭状况的优劣,单就我们的日常花费结构来说,在一项活动上投入那么多,究竟是不是一种浪费,究竟是得还是失,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
实施法制要考虑执法的社会成本,销售商品要考虑商品的生产投入,要想得到一件事物或一项政策的最大收益,便不得不考虑其成本或投入。同样,校园文艺活动也要使投入与其效益相适应。学校举行各类学术文艺比赛,是为了获得增强校园学术文艺氛围的效益,但是有些参赛者却投入了太多的成本。诚然,“硬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戏剧的质量主要还是由演员的表演等其他的主观因素决定的。笔者无意“怂恿”参赛者都寒酸得像葛郎台一样一毛不拔,也并非不想看到一台盛大精彩的戏剧大赛。但是少数参赛者不从整体把握实际情况,投入过多的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实不应该。
校长徐真华教授曾说过,复合型人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术活动则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但是,校园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在一次或几次比赛中投入超额成本就能迅速提升的。所以,要从文艺活动的第二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则要使效益与成本相适应,使校园学术文艺活动往更健康、更富有魅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