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各种学术会议、讲座上,经常可以听到有人恨铁不成钢地摇头说道:现在的大学生,功利性太强了,对经济类的课程趋之若骛,将古典、学术类的课程深锁闺房。似乎我们大学生脑子只想着怎么去学能赚钱的技能,完全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功利性就真的如他们所说这么强吗?大学生就真的应该受如此指责吗?
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下岗率、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毕业证书不再是一道任命“圣旨”,大多数人都面临着生计之忧。在生存的压力下,花大力气学英语、选修实用的课程,是理所当然,至少是情有可原的。此长彼消,瞅着“饭碗”不放的同时对人文的关注自然就少了。在今天的信息明天就可能成为垃圾的21世纪,大学生固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为生活所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当然有些家境好,不愁生计的同学也如此,的确可以称之为功利,但这只是大学生一个人的原因吗?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一种带有实用型的教育,把目标定在社会、国家上,而忽视了人和人类这两端。其实早就有评论说过,把国家终极化本身就是一种很功利性的表现。“教育价值上狭隘的功利性认定要求教育使培养对象成为适应既定社会目标的工具﹐于是培养重心放在工具性技能和知识上﹐而不是人的性格发展和潜力开发上。过早分科﹐教学安排上文理严重失衡。即使提素质教育﹐也常常把对素质的理解圈在特定的政治标准上﹐而抽掉“精神素质”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
同时当大学在说自己的学生太浮躁的时候,自身是否也有责任呢?自80年代教改以来,“革掉了很多人文课程,去掉了开发人的情感和理性的内容﹐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内容﹔增加的是被急功近利地当作可以立即使用的“钱币”式的内容。这种教育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使人获得某种谋生手段﹐却既不能使人获得怎样做人的启示﹐也不能陶冶人的性情﹐给人打开一个广阔的精神天地。结果﹐许多人受了多年教育却仍然趣味低劣、视野狭窄、缺乏教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怎么来要求学生心境平和?
同时整个社会以金钱来评价人的标准,也加剧了年轻人的功利性,社会的躁动,也是大学生浮躁的原因之一。
而究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变大学生的学习定位,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付之实践。如果说大学生心态渐趋功利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社会面前,那么我们只有真正关注、看清实质,才有可能将其解决。
同样,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激烈冲撞的时代。很多事情产生的原因都不是单方面的,很多事情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就能够判断的。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方法,但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可能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