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评论)和谐社会,走好“教育”第一步

文字:实习评论员 贾建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3-14 点击数: 分享至:

  2005年的两会被民众给予了空前关注。会议还没召开,网络上已经贴满了大家预测的十大热点,宛如还没点火木柴已经堆积如山。而政府显然没有辜负大众的期望,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结合中国国情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几把旺火映得人眼前一亮。

    当然其中最大的一把“火”当属“构建和谐社会”。何谓和谐社会?它无外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民众的平等性,通俗说是大家相处人气比较顺;二是发展经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全民小康社会;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不生活在资源匮乏之中。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疑问,我们说在政治问题上“实现”和“基础”从来都是正比的事情,你要实现的目标越大,需要的基础则越牢靠。既然“和谐社会”是个很大的概念,中国如何走向那里?笔者认为,答案是教育,我们要先教育然后才能达到和谐。

    先教育后和谐,因为教育平衡民众文化层次,减少各种不平等可能性。我们通常关注的不平等仅仅是收入方面,但实际上太多其他不平等充斥其中,比如教育不平等、医疗不平等,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不平等,还有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而这其中很多不平等都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是不是我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一个人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相对高一点,机遇就可能多些,同时就业、福利也会相对好一些。相反,一个人从小在农村长大,通常农村的教育条件较差,一个农村孩子成长起来了,他几乎只有两条路,一是在乡下种田,二是进城打零工。那些什么保障之类的东西离他们遥远得很,他们解决吃饭都有困难了,哪谈良好的待遇?社会在发展,需要的文化层次高的人固然要多些。可是问题就在于,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根本上造成了城乡文化结构的失衡,进而导致民众的权利不平等。我们要一个和谐社会,那先以何种方式平衡这种文化层次的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平等权利和良好待遇,值得我们思考。

    先教育后和谐,因为教育健全农民意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让跟多的人富起来,这样一帮多,多帮更多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现实是我们现在贫富差距竟然在扩大。在香港,一个老师每年能拿到100多万,而农业大省河南的很多村里,一家人饿肚子是再正常不过。你能不能想象,那边香港的一位老师轻松干几个月就能买辆车了,这边一家的劳力从头干到尾,累死了连个车轮子也买不了。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教育有效施加在农业里面。现在大家都口口声声讲究科学种田,从育种到培植,从浇水到施肥,真正能够把科学意识融入到里面的农民有多少?导致这点欠缺无非两个原因,横向上说是我们教育工作不到位,没有能够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到农村去为农民讲授专业知识;纵向上说是教育程度不深入,没有改变农民传统的闭塞意识。我们现在提出教育带动农民,就是要一方面我们加大教育范围,另一方面我们用教育改变农民的偏见,引导他们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村经济腾飞了,贫富差距才会缩小,我们才有谈论和谐的经济基础。

    先教育后和谐,因为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带动整体化可持续战略。中国现在追求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当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种高速发展同时滋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譬如,我们的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环境的保护,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很多人连绿色黄色垃圾桶里哪个扔可回收的垃圾都不知道,往大了说海平面上升再过多少年我们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却不知道我们走的每一步棋都是险招,所以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本来以为是目标,但是后来回过头来看不一定是目标。我们不是要富起来么?好吧,我们兜里钱已经多起来了,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水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我们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水,购买空气,说起来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然后回到起点,唯一收获的是疲惫。我们现在提出教育来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用教育的方式告知全民提高思想意识,让人们不要把眼光只是局限在局部利益上。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和谐,更是我们与子孙万代之间的和谐。

    权利平等、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三个概念,我们迈向“和谐社会”。现在看来,我们固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更要做好的是第一步,就是先铺好路,给走路打好基础。我国政府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在贫困地区全免费义务教育。我们看到,这条道的铺路石上,清楚地镌刻着“教育”两个字。先教育再和谐,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