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1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这个“不起眼”的日子里,一位西安老板打扮成乞丐模样,在小寨过街天桥上乞讨。非但如此,这位“乞丐”还对“施舍”诸多要求:每次施舍不得少于5元,施舍时间仅限两小时……他还希望“大家抓紧时间,积极踊跃”。这一行为倒是给西安街头添上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用世俗眼光看,老板的行为实属荒诞——用这种方法来引起众人对贫困者的关注。在笔者看来,至少三大弊端会令其事与愿违。首先,现代人戒心都很重,用这种“作秀”的方法博取路人的捐款,大多数人只会当作是看表演,而不会亲身参与,老板的战果“10人捐了75元”,应该是预计之中;其次,募集捐款,引起群众关注贫困,这样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如此怪诞的手法“演绎”,固然可以引来媒体的报道,但能真正引起广大公众善心的回归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少人只会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谈过便罢;最后,限定捐款数额,实是强人所难。对于自己善心的衡量,每个人都不同,捐款的数额自然更不能勉强,否则只会引起大家的抵触情绪。路过的小伙子掏出5元钱,换回刚丢进草帽的1元钱的经历,只会使他下次想做善事的念头打个8折。
上午11时30分,老板收起《行乞公文》,清点完“战果”并自己掏了500元后,走向了救助站,这也说明了这位老板的爱心。一位在旁“监督”的市民在确认这不是骗局后,自己也捐了60块。笔者认为,虽然做秀的成分存在,但是老板在这个日子里至少把“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个名词传播到多一个普通民众的心里了吧。
但是笑过之余,笔者却对这位老板肃然起敬。试想,如果不是这位老板,如果没看媒体的报道,有几个人知道
10月17日这个原本应该值得关注的日子?当今世界,消除贫困是个重大的课题,然而,笔者看来,真正关注贫困的团体除了各国政府,就只有联合国以及各类基金会。在中国,普罗大众(尤其是城市里繁忙的人们)对贫困者的关注仅占很小的比例。原因何在?并不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也不是我们良心泯灭,而是我们无法切身体会贫困对我们的威胁。当救助站竖立在面前时,你很可能会考虑5块钱能满足你的多少欲望,再三权衡后选择离开;当你从电视看到贫困山区的儿童乞盼你帮助的眼神时,你也很可能嫌找到捐款单位的过程麻烦而选择放弃想捐款的初衷;……
也许破草帽、烂棉袄和金戒指、金佛项链、高档香烟是那么的不协调,但老板却用这种强烈的反差提醒我们:5块钱最大的作用不是锦上添花。对于需要的人来说,这是雪中送炭,给真正贫困的人们带去生存的希望,这才是它最大的意义。唤回公众对贫困的关注固然无法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亲身经历弱势群体艰难生活的体验,让广大的社会共同重视在贫困线徘徊的人们,起码这位老板用他自己极端的方法提醒了我们:“国际消除贫困日”在中国不应该成为不起眼的日子。他的行为值得称赞!
链接:企业老板扮乞丐 要求施舍最少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