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与往年迥异的一点是,中秋节列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我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而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据10月7日《今晚报》)。
听到这则消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怒火中烧,网上就有许多相关的论坛拼命地去斥责韩国人的不是,其中言语是何其地充满愤怒——这并没有不对,愤怒是应该的,也可以理解,然而,在愤怒的同时,却没多少人愿意冷静下来,反思一下:面对韩国一次又一次的申遗行动,我们做了些什么?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又是否曾去好好地继承与发展过?从近几年国内的情况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知道,中医起源于中国,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的地位也暗示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应属于中国。然而,人类文化发展之中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推进了作为毗邻的中韩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存。于是在漫长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中,中医就较早植进了韩国的土地并得以生根发芽。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饱受摧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充满艰难与困阻,更别谈有所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国人又多崇洋媚外而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乎今天,尽管靠着老本比较厚,我们的中医虽然还是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医却已经形成了“中国原产、韩国开发、日本结果、殴美收获”的格局。中医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在韩国得以长远的发展,已经成了韩国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前韩国拟将中医改名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埋下了伏笔。
笔者也曾看过一些资料,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要去好好保护,但就是进展似乎太过于缓慢,这些年就不曾见过有多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最明显的就是韩国刚刚申请成功的“端午祭”。在韩国“端午祭”申遗之前,我们早就有此意向,但仅仅停留在端午节要不要放假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本末倒置结果错失了端午节申遗的良机。像中医,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曾开始酝酿中医申遗,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持着沟通,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多少具体的实际行动。笔者担心:待到中医被改为韩医、又被韩国人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那一刻国人才来悔恨,一切都已太晚!
笔者认为,不仅中医的申遗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发展也是要纳入付诸实际行动的轨道中来,不能赋予传统文化过多的经济利益在内,不然我们就从根本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真正文化价值和底蕴了。国家开展申遗工作也应该如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所言,注重国际战略与国内战略的结合,优先边疆与共存文化。同时,我们更是要明确一点:申遗不仅仅是为了大国文化的心理满足和民族情感的狭隘自尊,最重要的是要以真正传承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可见,韩国拟将中医改名为韩医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警示的并不仅仅只是中医的保护和发展,还有其他更多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链接:韩国拟将中医改韩医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