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陈凯歌获“绿色人物”提名的嘲讽意味

文字:本网评论员 monarch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11-06 点击数: 分享至:


  

  日前,欣闻《无极》剧组破坏碧沽天池事件中的主角——名导陈凯歌获选“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社会各界反响剧烈,皆以“绿帽子”等极具挖苦之词扣之。这样倍受公众谴责的破坏环境的大名人反而获得大多公众选票而被提名,如此荒诞的事件,在讽刺凯歌的行为背后,是不是有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呢?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王磐璞就这一提名发表了如下言论,“有时反面事件的影响可能会更有警醒作用。”笔者大胆猜想,此举大有令凯歌当选“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意啊!毕竟名声越响亮,讽刺警醒的意味不是更强烈吗?然而至此,笔者不禁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个奖项感到悲哀:什么时候国家环保总局也设立奖项来挖苦人了?

  

  陈凯歌因《无极》拍摄破坏景区的行为自然当受谴责,又因其是名人,200多公众通过这种方法挖苦凯歌之意,自是没有认清这个奖项的意义,勉强还可以理解。但王的一番言论,却令笔者感到愤慨。该奖的首倡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设立这个奖,就是为了鼓励包括学界、传媒、民间组织在内的一切公众环保力量,为中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如此严肃、如此有意义的政府设立的奖项,竟为了一个人而蒙上“挖苦、嘲讽”的面具,实在只能让笔者叹一声“呜乎哀哉”。

 

  公众的嘲讽,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贴大字报,可以制作恶搞DV。在笔者看来,就是不当把恶搞的嘲讽搬到一个代表政府和公众道德意识的奖项上。试想,一旦有了这种先例,真正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会蒙上多大的阴影,说不定以后我们谈到他们对环境做出的贡献时,先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被讽刺的对象,和凯歌一道的啊?”本次和凯歌一同被提名的其他人自是不会遭受质疑,毕竟只有一个凯歌触动了大家的神经,但日后难保公众把“绿色人物”当成宣泄自己情绪的另一种产物。


  如果说
200多公众的抉择错误是归咎于我们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那代表环保总局的先生的言论实在体现了我国某些官员对设立奖项的儿戏认识:本来面对公众的投票应该出面表态不支持的环保总局反而狠狠地为这种错误继续摸黑,实在令人费解。“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不是一个想设立就设立,随便做给观众看的综艺节目。诚如其设立者所言,其是为了表彰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就像诺贝尔和平奖是为了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伟人而设立的一样,尽管其影响力还不能与诺贝尔奖媲美。如果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拉登同志,不知道诺贝尔委员会的官员会不会放出一句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警醒发动战争的罪人呢?

  赞美应该有个尺度,否则会变成奉承;同样,嘲讽也应该有个界限,不能把玩笑开到严肃的国家赋予个人的荣誉称号上。笔者赞叹,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日渐深入民心,为大部分公众接受并时刻关注,哪怕是大名人,只要破坏环境也需遭到公众道德的谴责。但我们在谴责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以免违背了另一项准则的约束呢?莫把荣誉当嘲讽——这就是笔者从凯歌提名事件背后窥见到的一个影子。

 

 链接陈凯歌获绿色中国年度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