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不再以龙做中国形象标志,荒谬!

文字:本网评论员 黄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12-06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笔者偶尔浏览到一篇名为《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 避免西方误解》的文章。乍看题目,笔者便已感到其极大的荒谬性。文中指出,“由上海
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一口气读罢,笔者不禁为此感到汗颜,更为今日如此追逐“洋流”的行为感到极大愤慨。

    该专家可谓是狠狠地给“龙”这个形象抡了几棒子。不仅称其“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还借“儒释道三家”“体现出了人性”的经典呼吁“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看起来一切是证据确凿,似乎可以不用二审就直接把“龙”推上绞刑架了,但仔细归纳一下,笔者不禁为“中国龙”喊冤。

    首先,不再以龙做中国形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西方误解?笔者一看,反而不解。什么时候中国的形象标志要取决于西方的价值观点?笔者看来,两种文化间并不是上下级的掌控关系,因而对于相似事物的不同理解并不需要刻意进行磨合。“西方龙”可以是皮色暗淡,脚带三爪, “充满霸气和攻击性”。 “中国龙”自然也能为金色,鳞片光亮,脚附五爪,神态威严;维系这两者关系的仅仅是它们的名字,一个由不同价值观构建出来的相同的名字。就因为怕西方人误解,就把我们长期引以为豪的“龙的传人”的称谓抹杀,实在糊涂。从更深层看,“中国龙”一直作为古代的祥瑞之兆,中国人对于龙透露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景仰,更带着一分对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出来的这种产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代表这分自豪的感情的龙形象能随便被今天这些“专家”整容,笔者也很想叫这些“专家”劝劝外国人也帮他们的“龙”做做手术。一群人想轻易改变经一个民族长期文化沉淀塑造的形象,实在荒谬。

    其次,领衔的那位专家还建议塑造国家形象标志时,要“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和“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笔者更加疑惑了,如果国家形象标志满足了这些条件,那还能算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形象标志吗?想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另一群“专家”短时间创造出来的“世界语”的悲哀。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体兼顾化”或者“全体一致化”,各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特有因素是必要的,也是不可轻易就消灭掉的。说是因为“怕误解”就要改变,那世界要改变的观念还多着呢。从此以后,中国人最好有名字不要带“龙”,以免被想成“庞大富有攻击性”;中国人去到美国也要教教美国人“星期五≠黑色”这条公式;中国人、美国人去到印度民众家要宣扬餐具的重要性,因为“手抓饭”相当不卫生;全世界对于“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也该开个联合国大会重新定义了;……

  况且,文化的差异固然会产生不少误解,但很多时候这种误解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一句能表达我们对龙特殊感情的解释,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一个西方人对于“中国龙”形象的误解,自然而然,这位西方人以后很难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他已经能区分两种价值观下的产物。况且,据笔者所知,中国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还不算像这些专家定义下的“恶龙”形象吧?上外专家的如此做法,是不是有故意炒作的嫌疑呢?

  一个国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国家形象标志,我们不能因为其中一个容易引起另一个大文化圈的误解就随意改变甚至永久删除,更不能处处以这个大文化圈的特征来随便重新评判我们对于某些形象的自有定义。长久如此,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会渐渐被侵蚀,到时也只有后悔莫及的份了。

  
链接: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 避免西方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