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结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颇值得深思,说的是在现在这群90年代出生的一些孩子身上,已经流行起了新的对待老师和学校的态度——“交学费是付费买服务”,他们性格上突出于别的年代出生的孩子的东西——个性、反叛、新奇等,在对待老师的态度时更是表现非常。“我是花了几万学费来的,学校会炒了你,不会拿我怎么着你信不信。”这样的话虽然还谈不上大不敬,但是当带着这种语气的话频繁出现在校园里的时候,我们就该把视线放到这种“新师生关系”上了。
这加着引号的“新师生关系”很明显是带着讽刺意味的。说的是,几千年以来不管经历几代学潮,都依然处于社会道德核心的“尊师重教”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蜕变成一种打上了经济烙印的“卖方”和“买方”的关系。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说是市场大潮冲击下的必然;也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是一代追求自由和个性过度的孩子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客观社会条件下的“过敏”反应。无论如何,这种“新师生关系”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符号,它折射着社会的“污水”正在流入校园,污染校园。
师者,授业解惑也。从这个层面上说,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尊重和被尊重的关系,上至古代帝王将相,下至草根百姓,几千年来都在小心翼翼恪守这个道德标准不逾纪。但是到了这些学生的口里,老师就变成了“理所当然”为他们服务的人?甚至老师也不得不自嘲说“学生就是上帝”?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是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威信降低;或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都是不足以解释这一负面现象的,笔者认为,这里的逻辑语境在于,这个污染的源头在社会上,媒介是这群急切想接受社会的事物、却缺少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的学生们,于是,校园也在被侵蚀了。
“买方”的“卖方”本是社会上从事商业交易的专用名词,当学生们很自然的把它套在自己和老师的头上、形容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时,这个称呼就变味道了,本是中性的名词也变成贬义了。常理是,从事教育行业是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学生在交了学费来到学校也是拥有相当的权利的,但是这二者之间不能划上等号、用利益来衡量的,这群念着“三字经”长大的孩子想必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也曾经在教师节的那天亲手为老师制作礼物、唱着“每当我静静走过你窗前”为老师祝福,但是现在口风一转,变成了视老师为可以用金钱的符号代替的标志?这,很清楚,不是因为受到的教育产生了歧义,而是社会上一些有关利益和金钱的思想和风气传到了校园里。
在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唯利益至上,打着“钱”的徽章来标榜自己,一切事物均可以用有值来换算,甚至还打着他们的口号去怂恿听众。他们的这些自称“颠倒传统的正确理论”甚至还不乏追求者。当然,在他们这种心态之上也有源头,我们不详细查究。只是强调的是,这种不能小觑的“怪腔调”通过发达的媒介,迅速影响了这些还处在不尚能分清青红皂白、对一些新事物“照单全收”的学生们。于是,也就出现了这种校园怪论和他们对待学校和老师的“不屑”态度。
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在面对这样的态度时,不仅消极应对,说服自己要接受这种新的“市场观念”,而且“惹不起学生,躲的起家长”。学校更是没有加以引导,须知,这是真正的“校园污染”。要想从源头上遏制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不实际的,只能净化我们的校园,切断传播途径了。
链接:交学费是付费买服务? 老师竟从师长变成服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