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外来工的尴尬何时休?

文字:苑贤力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4-18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在天津市某繁华地段路口悬挂起这样一条横幅:“外来务工人员:您在骑自行车时,请按交通信号规定通行,并在非机动车驾驶道内行驶”。警务人员称,悬挂这条横幅目的是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专项宣传。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确实很严重,但也不全是农民工,天津本地市民和农民工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新华网 4月11日讯)

  乍看上去,这是一条很普通很平常的标语,其中的“您”“请”也让人觉得这符合现代的文明礼貌,可是“外来务工”四个字却显得格外的碍眼,刺激人的神经,不免深思。“外来务工”,由“外来”和“务工”两个部分组成,所谓“外来”,即从外地或外国来的;所谓“务工”,即从事工业或工程方面的工作。在本横幅中,“外来务工人员”即指那些没有天津户口的农民工。

  至此,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横幅单指“外来”的务工人员,而不包括本市“内在”的?二是为什么单指农民工而不是其他的人?语言就是思维,词汇表达着意识,这四个字浮现出来了没有说出来的歧视-----地域歧视和农民工歧视。

  天津交通秩序很混乱,可以说和不遵守秩序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着一定联系,但是不能忽视本地无视交通秩序人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既然二者的比例是相同的,都很严重,就应该平等的对待,平等的处理,而不应该放纵本地违规人员,听之任之,不进行管理,单单针对“外来的”。再者,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大部分还是有公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不能仅因为一部分不守秩序就以偏概全,按地域一刀切开。

  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其中有着农民工特有的贡献,然而帮助创造城市奇迹的农民工却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我承认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工作环境的恶劣给人们一些不美好的印象,也的确有一些民工不遵守交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不便。但是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商人、学生、社会青年或其他人员也可能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民工与现代交通工具的拥有者相比,引起交通混乱或事故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歧视引发了不公平,不平则鸣。在我们这个颇具东方文明的古老国度里,公平应该说是一项根深蒂固的璀璨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这是圣贤之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在野之调。毋分朝野,不论贵贱,崇尚公平,似是我国天经地义的不易之论。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有地域歧视、农民工歧视、性别等诸多歧视。尽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因素(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和社会因素(如财产、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等)客观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人以适当的区别对待和“合理归类”,但是没有必要的“区分对待”和“不合理分类”(诸如本文中的“外来务工人员”)要尽量的避免,否则产生的歧视是与“公平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的。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祖国的建设者,大家应该平等对待,团结在一起,各司其职,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祖国的未来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