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茶水代尿液送检,记者不该大做文章

文字:本网评论员 梁紫卿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4-16 点击数: 分享至:

 

某媒体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此“茶水发炎”事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医疗界和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其后,丁香园网站公布一份报告,称包括全国92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自发参加了模拟茶水尿常规检测,回收有效报告单136份,其中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127份,占总数的93.4%

 

暂不论医院是否出于“官官相卫”而提供“证据”证明“茶水发炎”的检测结果合理,也不论当今的医疗机构有多少诸如乱开药、乱收费的黑暗现象,且让我们讨论一下,一名记者,以茶代尿送到医院检测,然后拿医院的检测报告来大做文章,该行为合适吗?

 

假如,银行装的是防弹玻璃,但外面谣传该防弹玻璃是劣质产品,难道记者为了考究其可靠度,真的拿把枪去射击?

 

假如,超市有防盗系统,其有效性总让人怀疑,但总有难道记者为了考究其缜密性,真的偷东西出去?

 

假如,某段时间刑事破案率低,难道记者为了考验刑警,真的去绑架一个人然后观察警察能否成功营救?

 

然后,再在事后写篇报道大吹大擂?或曰:自吹自擂?

 

也许,以上这些例子趋于极端,然而笔者只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问题:记者不应该为了考究某个问题而故意制造事件的缘由。

 

首先,从逻辑上来看,该记者此举让人难以信服。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第一,拿茶水冒充尿液送检,其实是该记者自己“创造”了一个事件的起因,然后捉住该事件不放,大做文章。实际上,他已经逾越记者的本份,走了一条不适当的路线——身为记者,并非发掘新闻,而是亲自制造新闻。笔者认为,记者可以如显微镜般细致、深入地研究问题,可以用犀利的语言指点江山,也可以隐瞒身份甚至长期“卧底”搜集资料,但确实不应该亲自制造事件然后以己之言论加诸其上。

 

第二,以茶代尿送检,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逻辑漏洞,让医疗机构在事发后有可辩之词。检测仪器不是人脑,的确无法分辨真正的尿液和茶水,所有医院,也没安排专人负责去先检查那些送检液体是否真正的尿液。这样一来,“以茶代尿”很明显就为医疗机构留下了后路,给对方以可辩之辞。因而,“以茶代尿”在逻辑上已无法以理服人。

 

其次,从行为的性质层面上来看,该记者的行为着实有点“自掘坟墓”。对其行为的性质,一部分人直指其借检测之名,行玩弄、炒作之实。甚至有人说,该记者有猎奇、损人的不健康心理,纯粹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才“自导自演”了一台戏。笔者认为,假设该记者行为动机纯良,绝无炒作之意,只有检验医疗机构之心,但因其行为方式欠妥,难免招人话柄。就如于闹市中追捕逃犯的警察,开枪误伤了群众,必招谴责。

 

最后,从记者言论的影响力层面上来看,该记者此举实属不妥。 “无冕之王”,是记者的代号,更是其社会影响力的写照。在被访者面前,记者往往就是一个个受人尊重、令人敬畏的“无冕之王”;而在公众读者面前,记者是给读者带来真实、客观报道的“无冕之王”。记者的一篇报道,往往影响面很广,会影响特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而该记者的作法,使原本已经呈现紧张的医患、医媒关系,因为此次“茶水发炎”事件而更趋于紧张,趋于动荡、不平衡状态。

 

总而言之,该记者“以茶代尿”送检的行为,实属不当。记者的报道,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社会万物。然而,若镜子不平,何以照他人?若其行为不正,何以映天下?要发现、披露深刻的社会问题,应有更可取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