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狂人”的称号现在对邵建波来说,恐怕是一个搅得他不得安宁的魔鬼了。自己的母亲被因为自己的善举招来的一群“可怜人”逼得吐血病危,至今没有脱离危险期,这位曾经荣获了“中华杰出公益慈善人物”的企业家陷入了无边的自责和茫然之中。他万万没有想过,自己的善意之举,会招来了一群“恶狼”。这些打着“求助”旗号的人拿着自己的善良当笑料不说,甚至大摇大摆走进自己的家中“逼”着自己的母亲“索捐”还恶语相向。如果不是社会上更多的人站了出来,谴责“索捐者”的无耻之极的行径,恐怕,邵建波真的会下跪自责自己给母亲带来的惨痛遭遇。
当美国富翁巴菲特决定把自己毕生的财富,捐给盖茨基金用于公益事业时,中国社会上正卷起一股轰轰烈烈的“批判富翁”的浪潮。美国慈善家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被恶改成“在巨富中死去是中国富翁们毕生的追求”,关于中国富翁们不仁不义的丑事也被媒体一波接一波的报料——不是欠税,就是“老赖”。但是,似乎极少数的声音在为我们的富翁们不平。长久以来的贫富差距似乎就导致了“仇富”思想的蔓延,“为富”就是“不仁”,“慈善”就是“作秀”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生了根。我们似乎还应该庆幸,当邵建波的母亲被“索捐者”逼得病重的事情被披露出来之后,还有那么多的人义愤填膺的谴责无良无耻的“索捐者”。对于那些因为对于富人的不屑而冷漠看待这件事,甚至抱着看好戏的态度的旁观者,其无耻程度,与“索捐者”无异。
到底,在这件惨剧中,谁可耻谁可悲?表面上看,正是那些利用了别人的爱心和同情心,把“捐款的”当“救世主”、当“摇钱树”的小人们真正是可耻的。不仅践踏了真诚,还把自己为人的尊严变成了让“牛奶面包”发霉的病菌。没有求人帮助时的不好意思,却居然堂而皇之、大大方方的伸手要钱?这样的行为光是“无耻”恐怕是不足以形容了。甚至比那些用了各种方式诈骗、挪用公益基金的人更不堪入目。但是实际上,无耻的是用自己的“可怜”当作筹码、恬不知耻的心态。邵建波的母亲只是受害者之一,在社会上,还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善举被人当成了提款机,当成了变相敲诈勒索的“冤大头”。
可悲的是什么,不是我们的社会有这样黑暗的一面,不是在我们每天高喊建设良好社会风气下仍有这样腐败的心态,而是我们的社会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律机制,来保护这样的善行。光是为他们歌功颂德、铺张报道他们今天又多了多少灿烂的光环是不够的,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让我们的富翁们放心做善事,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富翁们不会吝于做善事,但是有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来保证他们做了善事之后可以“全身而保”,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怎样的慈善管理制度,可以预见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富翁们都把慈善当成自己的积极责任的社会,还是一个富翁们都把慈善当成不得已才为之的消极义务的社会。我们的社会也不缺乏像巴菲特这样的慈善家,如何保持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就是重点。
发生邵建波母亲这样的惨剧,或许对许多正想从事慈善事业的富翁们都是一种感情上的伤害,甚至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嘲弄。这也是一种可悲。我们常说,不让英雄流血后再流泪,但怎么样让富翁们在付出了爱心之后收到同样的在精神上的尊重呢?这是一个令社会深思的问题。
链接:慈善热心人母亲遭多名索捐者逼迫吐血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