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网民、“无业游民”之后,高校的校园里又多了一种被称为“股民”的群体。这三者被戏称为大学校园里的“新三民主义”。
那么,到底在校大学生应不应该炒股?这在社会上引起了讨论,不少人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大家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学生心智未成熟,经济亦不能自给,缺乏足够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一窝蜂地涌进变幻莫测的股市,这种贸然的行为会浪费金钱和精力、给家庭造成负担,这无疑会影响学业和前途。而赞成大学生炒股的人则认为,炒股是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实践,考验知识和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的绝好机会。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反对大学生炒股的一方视“通过炒股来赚钱”为不务正业,赞成的另一方则想极力淡化“炒股就是为了赚钱”的这个目的。可见,社会对炒股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大学生炒股,不管是出于赚钱还是其它目的,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大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一种权利,鉴于大学生心智的特点和身份的限制,更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而这有赖于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全社会需要正确摆正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不把炒股当投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家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加上中国股市制度和相关利益博弈规则的不完善,造成这几年股市动荡和市场丑闻不断。总的说来,大多数人对股票市场是不了解和不信任的。说到底。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炒股是一种金融投资活动,“只要交易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它就为参与交易的双方带来利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语)。但是许多人把它看成了一种投机活动。社会上流行的谐语“最毒不过咸鸭蛋,最傻不过看大盘”就是常常被用来讽刺股民。大家应该努力消除这种偏见,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希望通过炒股来赚钱是任何一个经济人都可以拥有的朴素愿望和权利。炒股对大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并不是不务正业。对一些渴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炒股亦是积累资本的一种选择。
虽然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金融投资活动需要高超的技巧,灵活的信息,正确和果断的判断,它并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因此,当大众传媒在宣传股票市场和所能取得的收益时,要客观理性地分析风险和收益之比,不要盲目鼓吹股票市场的神奇,毕竟股票的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另外,有条件的组织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大学生参加的模拟股票大赛,为大学生学习股票知识和实际操作股票买卖提供一个平台。对学校来说,应该多开设一些有关证券和金融的通选课,举办一些普及经济学的讲座,为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提供机会和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学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把炒股视为儿戏。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变幻莫测的股市,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固然好。但是,通过炒股来感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逻辑和哲理,借此来培养严谨的态度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不是一种更聪明的生活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