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女硕士跳楼一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哗然一片。许多媒体强调跳楼身亡的女硕士与当前火热的于丹之间的师生关系。由此我不禁产生这样的联想:假如于丹只是一名普通高校教师,而不是风靡全国的《论语心得》的主讲人,媒体还会刻意强调她是跳楼硕士的导师吗?以前清华研究生跳楼案的报道并无深究主人公的导师是某某,为何媒体此次却要颇费笔墨说明跳楼学生是于丹弟子呢?
表面上看,媒体怀着积极入世的真诚态度对当代社会生活表示“强烈关注”,对报道不仅仅局限自然呈现和写实扫描,并且深挖导师“庐山真面目”。然而窃以为,媒体的用意乃司马昭之心,姑且让我猜想一番。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为了追求“亮点”、“看点”吸引诸多看官的眼球而不惜拉上热点人物大炒一回。
关于研究生跳楼事件,不必惊呼高等教育的失败,指责高校难辞其咎,更不能把矛头指向导师“缺少对学生关怀”。对于案件主人公,不拿其名校硕士生的教育背景说事,单单是一个普通成年人就该对自己负责,尤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在反思社会人文关怀匮乏的同时,跳楼研究生健全的心理人格的缺失是否才是“元凶”呢?当舆论把“祸首”帽子扣在于丹头上时,跳楼学生对她自己的“英年早逝”不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吗?若把责任归咎于丹,莫非她的亲人、朋友就能置身事外?
媒体在传播中错误引导民众,在所谓的“写实”报道中潜藏着媒体的意识导向的“仿实”。或许鄙人有以“小人之心”度媒体“君子之腹”的嫌疑。或许媒体强调于丹是跳楼学生导师是因为时下高校教师,尤其是像于丹这样名气大的教师兼职过多以致在教学上无所用心。媒体凭着对世事的洞察和理性思考,对此类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本末倒置的教师的失职行为予以针砭。但是细想一下,为什么只有于丹才成为典型反面教材备受媒体攻讦呢?媒体的“良苦用心”真的本着影射高校教师的“不务正业”进行时代的现实思考与历史感的舆论导向针灸吗?恐怕更多是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为提高报纸发行量、网站点击率对少数教师的污点、诟病进行“严肃的沉思”。
某些新闻对事件作“适俗”乃至“媚俗”疏离现实的“伪现实主义”的报道致使扭曲受众的价值观念。真正新闻操守的缺失与背离,真实反应事件的疲软或主观导向是媒体的根本病症。媒体此类行径偶尔为之尚不为过,倘若“屡事屡用”,并且蜂拥而来,只会陷入衰微的传播困境中。媒体对事件的传达和再现应该主动承担审时度势的文化启悟的责任,正确引导民众理性看待事件。如今甚嚣尘上只为市井消费作的病态报道思潮应休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