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 裸奔阐释行为艺术?还要看社会宽容度

文字:本网评论员 陈雪晶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5-23 点击数: 分享至: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有人说,用《双城记》的开场白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是最适合不过了。的确,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日前最轰动的校园新闻,应该是在沈阳师大校园内,一男生裸奔表演“行为艺术”。

  对该男生媒体还没有深入的报道,只说男生的舍友报料其是在“表演行为艺术”,但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不清楚”,而且根据该男生平时的表现,是可以排除突发性精神疾病的可能的。这样看来,这名男生此惊天之举的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表演其所理解的行为艺术了。那么,人们是带着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即使是在充溢着开放的风气的校园里,不解的声音和有色眼镜背后的目光还是占了多数的份额:胡闹、想出名、败坏校园风气,而社会上评论的声音更是毫不客气,甚至到了“裸奔是不是道德底线”的争论上。

  用裸奔来阐释行为艺术的做法,这位男生并不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着“行为艺术”一词频繁出现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与新闻报刊上,人们对这个词也由陌生到熟悉。街头上一身僵尸打扮的人、一动不动充当雕像的人、满身披着人民币的人,不一定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知情的人还会对身边的人解释说:“用时髦的说法,这叫‘行为艺术’。”但是,“熟悉”和“接受”是两回事,两个还有着几个鸿沟的距离的词儿。在中国绝大部分的人,还是不能接受这种“稀奇古怪”的行为。当这样的行为没有超出他们的道德感可以接受的界限时,他们或许会指指点点、一笑而过。但是当这种行为不在他们的伦理道德观的范围之内时,他们就会把这种行为列入他们思想中的“黑名单”,轻则强烈排斥,重则唾骂。这就是一个社会宽容的底线——当大多数的人认为你的行为不合乎情理时,这就说明已经超出了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和常理的认知底线。

  “裸奔”这个词在中国这种深为传统和讲究礼仪廉耻的社会里还是相当忌讳的。它的姊妹词就是“精神病”、“流氓”这些不堪的词汇。并非说中国人真是因为食古不化才不能接受这种在西方被认为很平常的事物,只是,任何社会对它能接受的事物都有一个尺度,与封闭无关,更无谓应该鄙弃。或许随着人们的“见惯不怪”,人们越来越能接受大街上穿着暴露的女子,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着对“裸奔”的反感。这是必要的,毕竟这是中国,也是这个民族的个性。

  在有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之前,不知道该男生是否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了,带了帽子可以抵挡四面八方的口水呢,还是认为为了艺术可以牺牲一切的信念,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后果?不管有没有,事实上首先等待着他的,是法律的惩处。事情发生后,当事人很快就被警察带走了。想必当事人会设想过N种他的举动所引起的周遭的反应,但是唯独漏了这一幕:警方会干涉。许多人,特别是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艺术的忠实信徒的人,总是认为,和“艺术”挂钩的东西和别的一切都没有关系,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甚至周围的人都不甚了解,认为“这事没侵犯到别人,没犯罪。”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扰乱了社会治安,对公共秩序和安全造成了影响。这,也是另外的一个社会宽容度——这是以这个社会的法律规范作为衡量标准的底线。

  我们面前什么都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没有,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双城记》的开场白中还有这两句话。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去做,这个时代什么不可以去做——还要看社会的宽容度。当然,这只是劝导,毕竟,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类永远不知道螃蟹的美味。

  新闻链接:沈阳师大男生校园内裸奔表演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