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重新回归免费入读的行列,听罢,确是一件值得欢腾的大事。至少,对于许多无法承担高额大学学费的家庭而言,这确实是件击节称快的事情。这项政策的出台实施,从事实上保障了考上六所师范高校穷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当然,传媒的更多解读是师范高校吸引优秀生源使出的“杀手锏”。同时,舆论普遍认为,教育部此项措施的颁布,也是激发优秀贫困生报考师范大学的一项措施。政策制定者当然也有此番意味。然而,事实上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否与能与现实“接轨”呢?依笔者之见,未必!
首先,免费师范生必须回生源地的规定客观上导致学成后就业的不公平。高校的招生具有地域倾向性,北师大在北京投放的招生指标自然多于外地省市,其他五所师范大学情况也如是。而外地省市的考生在寥寥的指标中好不容易挤进名校,将来却要被“遣送”回生源地。这样的结局无形中流失报考的优秀学生。进一步深挖,贫困地区的学生与富裕地区的学生就业环境大相径庭。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学生与其他贫困地区的学生就业的环境、就业待遇就不可同“地”而语了。回生源地这个硬性政策在操作层面上引发了“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虽然,教育部还作出了“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这样的补充。而现实的情况是,即使生源地较好的免费师范生到农村教学也总比其他生源地相对贫困的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环境优越。这样的情况的联想难免不让人担忧挫伤优秀贫困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热情。
此政策的出台估计最喜出望外的该是发达地区城市的学生,贫困学生受惠状况不如决策者想象那般。贫困学生的家庭在高中阶段已经债台高筑,成绩优秀的贫困生为了毕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帮助家庭脱离贫困煎熬而选择普通重点高校热门专业。在教师待遇尚未进入一个社会普遍羡慕的水平前,贫困生报考免费师范生动力难免“后劲不足”。况且,教育部“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规定更让报考师范生的贫困生思考再三,慎之又慎填报。相对而言,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父母大多鼓励子女报考将来收入稳定的师范专业,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无疑带给他们现实的福音。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客观上倾向收入稍好的家庭,而不是解决真正贫困家庭摆脱沉重高昂学费的一剂良药。
再者,假如免费师范生政策遭遇“寒潮”,这可能会成为部分有背景、有关系的富人公子、高干弟子踏入名校的跳板。待到毕业之时,他们只需返还四年学费便换得“自由身”,摇身一变成为名校毕业生到市场“公平择业”。
向来免费入读的国防生,考生报考热情依然远不如名校,而国防生就业待遇要比教师高,本科毕业即成国家干部,授予中尉军衔。或许从这可以影射出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走向,教育部打的如意算盘恐怕也只是媒体喧嚣一时的“料子”。报不报考免费师范生,这还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