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别了,三好学生

文字:本网评论员:毕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9-16 点击数: 分享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南岸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

  我赞成顾院长废除评选三好学生的建议,但不认同“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这个理由。在我看来,顾院长本身并没有参加过三好学生的评选,这不过是他的学术见解而已。我从小学起获得过多次“三好学生”的称号,但我从来不觉得“三好学生”足以“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事实上,“三好学生”对学生们的影响,远比家长和教育学者们所想象的要小。一个没太大实际意义的称号,可废除之。

  回想小学初中老师公布普通“三好学生”名单的时候,班上完全没有紧张期待的气氛,因为“名单”其实一早就已经“公布”在成绩表上了。“三好学生”到底有多“好”?其实不过是学习成绩好而已。众多三好学生获得者当中,思想品德恶劣的一般倒不会有,但由于平时努力读书,从不参加体育运动而导致身体羸弱者却比比皆是。其他没有获得“三好学生”的同学,当然也不会真的认为三好学生们学习都比自己好,思想品德都比自己进步,身体都比自己强壮了。

    所以,“三好学生”远远没能成为识别好坏学生的标签,更加不如目前媒体所言“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那般严重。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三好学生”评选偏重学习成绩本就是无可厚非,何况评选过程中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干涉介入,三好学生们就更加名不副实了。综上看,“三好学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这该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评奖制度留下怎样的思考?

  首先,为何评奖名不副实的情况每每出现?回看学校中众多评奖项目,“三好学生”、“十佳少年”,甚至大学里的“综合测评”,无不有一共同特点,皆成双成几,“三”、“十”、“综合”等尽体现中国人追求全面、完美的思维方式,而往往忽视了对专长、个性的发掘彰显。然而人本来就所长各异,乃最正常的自然规律,却往往不被尊重。刻意追求的十全十美当然含有水分了,名不副实由此而来。更为可惜者,乃人人为将自己打造成标本而失去本来的自然个性品质,自此中国有“通才”没“专才”,学术研究成果贫瘠,方为长远之痛。由博返约之说固然正确,然而目前似乎被过分强调了吧?

  其次,是谁总在为评选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介入提供舞台和滋生的温床?虽然,连司法也难免缺乏公正,评奖受到其他因素干涉也是无可避免的,总不能说“因为刀危险就不生产刀”,因为评奖过程不公正就取消评奖。但是,不正是这些成双成几的多重评奖标准,才直接刺激了外在因素介入的需求,才为舞弊徇私提够了宽敞的空间。

  再次,评奖也需要学生本身的参与,过程中很多弄虚作假的戏份,学生本身就是主角,导演乃其班主任或指导老师。学生们从小就被这种传统陋习污染,对未来国民的精神素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毒害。我小学时候曾获得过“十佳少年”称号,当时老师要求我写一篇自我介绍,我写了好多次都不及格,老师说“没有亮点”。后来找另一“文笔佳”的同学代笔,其中吹嘘的成分比今天的减肥广告还要严重,至少“勤做家务”这一项我是不敢苟同的。

  希望这次要求废除“三好学生”评选的风波,能够引起教育界新一轮的反思,能够成为新一轮国民教育改革的导火线!